萤火虫

壹木读书会树木之歌


中秋白癜风吃什么月饼 http://m.39.net/news/a_7464368.html

壹木自然读书会第期,由朱诗逸书友分享给大家的《树木之歌》,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资料。

山茶-值日生:今天的主讲朱诗逸来自上海,很久以前,机缘巧合知道了观鸟这项活动,从那时候开始就陆陆续续进行各种自然观察,从中得到了许多的乐趣,也因此影响选择了自己的专业。大学开始,她以上海为活动基地向外辐射进行自然观察实践,参与各种野保和自然导赏活动,希望能把自己自然观察的感受,传递给更多人。目前译有《英国皇家植物园植物插画教程》、《树木之歌》等书,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供稿作者。朱诗逸: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进行分享。大家好,我是朱诗逸,自然名戴菊。非常高兴,今天可以受邀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和《树木之歌》的故事。今天的分享,大概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我的PPT也会同步发在群里面。首先,当然是非常感谢大家对于《树木之歌》这本书的认可。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面,《树木之歌》得到了很多的好评和荣誉,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商务印书馆对我的信任。翻译《树木之歌》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快乐的过程。那么实话实说,翻译《树木之歌》这本书其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一呢,这本书的文字量非常的大,其次信息量非常的大,第三,《树木之歌》当中提到的很多的生境对我来说都比较陌生,这个给我理解文本和理解那种情境有不小的困难,还有一个就是作者的语言极其优美,怎样去保留这个诗一般的语言的文学美感,也是我在处理这个文字当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在座的各位都是自然爱好者,我想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是相通的。所以今天我主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我对于树木和《树木之歌》的一些感受,或者说一些瞬间、一些记忆或者故事的片段。在此之前,先给大家看几张当时正在进行这项翻译工作时候的一些过程吧。关于这本书文字上的一些考量,或者说这本书的一些创作契机,之前,在另外一次分享会上做过相关的阐述了,所以我们这一次就不再重复了。有兴趣的朋友呢,我一会儿分享完之后会给大家再提供一个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在开始之前,还是照旧推广一下我们《树木之歌》所属的这个商务印书馆的自然文库,这个文库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到了第四辑,四辑里面有非常非常多的优秀书,应该每一本当中的这个知识和自然体验都是不可替代的,大家有兴趣可以放在一起对比着看。接下来,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这个自然名的由来。我其实非常幸运,一路上走过来遇到了非常多很好的师长。在我还比较小的时候,在读预初的时候呢,我的自然老师石在水是国内很早一批开始观鸟的观鸟人,所以在一节生物课的拓展上,我知道了观鸟这项活动,并从此对它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可能观鸟的朋友对他还是比较熟悉的,特别如果你是江浙沪的鸟友的话。石老师是很多上海的观鸟爱好者的入门领路人,也非常感谢他一直活跃在一线,把这种自然观察的乐趣传递给了这么多人。就那一年的11月底,我第一次走出家门,跟着石老师一起到户外去观鸟,当时去的是崇明岛,那时候崇明还没有建设好隧桥,所以我们是坐船去的。11月底的上海,时不时会飘点小雨,刮点风,有的时候还有寒潮。所以船有的时候就会因为天气影响不开,很多人要过江,都只能在那个码头上一直等着,等待船票开卖。当时我和石老师一大早就出门了,一直在码头上焦急地等待着,怕抢不到票,就希望能够坐上那天仅剩的班次。终于坐到了最后一艘船,但座位已经没有了,我们买了甲板票,一路上顶着冷风在海上吹着,吹着,站在甲板上到的崇明。到崇明陈家镇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钟了。说一句题外话,十多年过去了,我感受到我们基建的快速发展是确实存在的。当初三天的时间,往返崇明的经历让那时候的我感受非常深刻,精疲力尽,但是现在如果我再出发看鸟的话,我觉得三天的时间够我去很多很多地方,不论是塞北还是中原,总有一种万里等闲之感,这种便捷是当时十多岁的我无法想象的。所以我觉得自然观察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要克服的困难也逐渐在减少,我们有更多的资料,更方便的交通。决定出发才是最困难的事情,一旦我们踏出第一步,会发现很多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在陈家镇住了一晚以后,第二天四点半就起床了,出发前往崇明东滩观鸟,现在因为建设和保育的原因,不太容易进入崇明东滩观鸟,但是在当年,崇明东滩绝对是一个观鸟的热点区域。那天一直是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上海冬天大家应该知道啊,一旦刮风下雨,这个寒冷是非常非常难熬的。当时我还小,我就在那个看不到头的堤坝上一路冒着寒风一路往前走,拼命地去追赶我前面的队友,但是就感觉怎么追都追不上,又累又冷又饿。那个雨呢,又是比较细密的那种雨,飘着就过来了,撑伞是挡不住,只有一件薄薄的雨衣帮我挡住雨丝,但基本上也没什么用,头发什么的都湿掉了。就在我万分疲累的时候,突然有一只绿色的小鸟飞过来,落在我前面的这个灌丛当中,大概就是一伸手能够摸到的距离。它非常非常大胆,非常地好奇,在我面前的这个灌丛里面好奇地看着我。我从来都没有看到这样的鸟,也从来都没有这样看过鸟。这只鸟小小的大概只有八九厘米的样子,这时候我就张望了一下,我看到前后老师们队友们离我都很远,前后几十米都只有我一个人,他们在看向别处的鸟,没有人理会我这边的发现。我自己就蹲下来,开始仔细观察它。可能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它也没有那么害怕,盯着我看了两眼,也没有防备我,非常自在,有的时候叫两下,有的时候吃点东西,还把自己的冠羽竖起来,我就看到了这只戴菊黄橙色渐变的发冠,我非常惊讶于它在如此之近的距离下,还有这么丰富自然的行为。大家可以看到这种小鸟非常的可爱,圆圆的,胖乎乎的,像个小圆球一样的。那一瞬间,我突然一下子感觉被击中了,我仿佛一下子感受到了这个自然观察的魅力,观鸟的魅力——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被另外一个非人类的生命体所感知,并且从它的观照之中,看到了自己,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存在。为了纪念这个瞬间呢,这种小鸟的名字就变成了我的自然名:戴菊。也许它当时是好奇,并不防备我,有可能是它在迁徙的过程当中累了,折腾不动,只能在那儿呆着,但那只戴菊的那一瞬间,就是我点亮自然观察的开始。直到现在呢,我的自然观察虽然经常只是看个热闹,水平也不是特别高,不像群内有很多的朋友,他们有非常高超的自然观察的水平,但是只要我想到那一刻,总会有特别的感慨和欣喜。瞬间的这个感悟击中了我,我在《树木之歌》的翻译过程当中,我也真的是感受到了自然观察者的许多瞬间都是相通的,我非常喜欢作者的语言,也非常喜欢他的这种闪光的瞬间。读过《树木之歌》,或者《看不见的森林》的读者,我觉得大家都能够感受到自然体验的深度,可能就决定了我们怎样去表述他,所以《树木之歌》当中的许多文辞,让我们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找到那个相契合的瞬间。《树木之歌》当中就有一段和我一样相似的自然体验,作者当时和一群山雀相遇,也激发了与这种物种之间的触碰,让彼此感受到对方。

翻译这一段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我那一段非常神奇的崇明生态体验,而在整个阅读和翻译的过程当中,相似的这种体验反复激荡,让我去重新感知树木对我们的意义。

看过《树木之歌》的朋友可能会知道,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列举了一些各不相同,却又有某些相似的树。第一部分的树木,作者选取了一些在远方的树木,它们好像远离人烟,好像我们之间的生命不曾重叠,可实际却被我们所影响,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不管过去还是未来,都互相紧紧地缠绕着。第二部分呢,作者说了一些很古老的树木,那些被发掘出的远古树木的遗骸,比如说化石和煤炭。这些古老的遗迹不但展现了生命的故事、地质的变迁,也可能将陪伴着我们走向未来。第三部分树木的章节,作者则是写了那些生长在城市和田间的树木,在这里看上去整个空间非常的非自然,可是,这些树却重新书写了更加广义的自然生态关系。这一次,我也想跟大家分享几棵树的故事,他们有的和我是偶然间相遇,有的呢陪我走过一段岁月,有的是我童年的伙伴,但每一棵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一棵树的故事来自我的家乡,我是上海人,我们把这个老家老屋老宅呢,叫乡下。这个就是我乡下外婆家门前的一棵桃树。

南汇大团是一个盛产水密桃的地方。插一句,现在南汇已经被并入浦东新区了,基本在新片区的范围里面。而现在上海南汇东滩逐渐取代了崇明东滩的地位,成为了观鸟热点之一。有兴趣的朋友,下次去观鸟的时候,路过大团镇可以去看看。我外婆呢,就是在大团镇这样一个被称作桃园的地方长大的,我妈妈也是从小就伴着桃花长大,后来外婆嫁到一个不太遥远的另外一个村庄之后,自然而然还是购买了桃树苗木开始栽种它们,就好像她的少女时光不曾远离一样。慢慢的左邻右舍,也都开始种桃树,南汇水蜜桃的种植范围被渐渐扩大,逐渐成为区域特色。右下角这幅照片展示的图景,水系纵横,小桥流水,就是我记忆当中乡下的春天。一旦春日里去外婆家,所看到的景象就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栽种着桃树。桃花盛开的时候,形成的粉色的色块和油菜花的金黄色块,是乡村最夺目的色彩。右上角是外婆每年春天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给桃树人工授粉。人工授粉,结果的效率比较高。桃花的花粉粒大而粘重,靠风力传播的距离相当有限,如果是依靠昆虫在短短的花期里授粉,还要考虑到天气的情况,效率也是相对来说比较低的。所以人工授粉呢,是果农们保障果实生产的方式。在我小时候,我是被水果和蔬菜包围着的,所以我参与过许多类似的人工授粉的劳作,觉得好玩,包括我也参与过西瓜的人工花对花的授粉。这一篮子的桃花,是外婆采回来给桃树授粉用的。

果农会把早开的那一批桃花采摘下来,把桃花瓣舍弃掉,留下花粉粒,等到下一批花朵盛开的时候,用这个毛笔沾上花粉,给其他花朵进行授粉。

这样一来,果树生产的效率还是挺高的,还需要去疏花疏果,以保证桃子的质量,让桃树能够把充足的能量分配到每一个果实上。在果农的春天劳作之后,夏天,我们就能够吃到非常非常好吃的南汇水蜜桃。桃花、桃树、桃胶都是我小时候再熟悉不过的东西,这段经历也给我形成一个特别娇气的习惯,我只吃软桃,只要熟透的但没有一点损伤的桃子:拿在手里要特别小心翼翼,就算是手上轻轻捏一下都会让它有伤痕的桃子,整张皮都能被揭下来。然后吃得我一脸汤汤水水的,甚至直接拿吸管就能把它喝掉。因为果园里有的是桃子,总能找到一个两个正好能满足我的挑剔的桃子。

除了吃之外,对我来说印象同样深刻的就是妈妈教我数花瓣。我们穿梭在桃树和油菜花的色块中,辨认这个蔷薇花科和十字花科的不同。当然当时她也是费了好大劲才知道这些知识的,然后把她仅有的知识教给了我。在桃园里检阅一般地挑选自己想吃的桃子,并且听妈妈讲故事讲知识,这是我最开心的童年时光的场景之一。自己能吃掉的桃子数量毕竟有限,丰产的桃树和巨大的种植量,让销路变成了新问题。怎样卖掉剩余的桃子是家家户户每年春夏最关心的事情,每年这个时候,大家把家里的桃子摊位都摆出来,形成了一条长街,左邻右里,卖不掉桃子的时候就开始聊天。桃树就接收着这些家常里短,变成了人们之间连接的焦点。而桃树所发出的声音——有台风季的果农的忧伤,有果农面对丰收的喜悦,有面对丰收所带来的低价的难过……或者是因价格高低而起伏不定的心情——这些种种由桃树所收集起来的声音,都成为了那些年我对乡村声音的主基调。《树木之歌》一书当中也提到过相似的声音。在这个《豆梨》和《油橄榄》当中,都曾经提到过这样几件事情。跟所有的农产品一样,桃子面临着不易保存、不易运输等等终端销售困难的问题。零售这种形式,翻动太大,对桃子保存非常不利。夏天,很多爷爷奶奶辈的人沿路辛苦兜售,但每天卖掉的数量也非常有限。后来呢,当地政府就做了一个品牌,把这些桃子用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批量销售给供应商,我们村庄的水蜜桃销售问题终于被解决了,而我记忆中的集市呢,也散了。再后来土地流转,外婆那辈人终于高高兴兴地住上了楼房,我们春天的粉色的烟云,还有我家场圃一隅的那一棵桃树,终究消失在了现实当中。有意思的是,桃树下的集市会以另外一种形式重新出现。这是土地流转,农民集中居住后的另外一个村庄。春天,新的楼房加上一望无际的桃林,依稀就是对当年盛景的重现。

另外一棵树是我在瑞典交流期间,阳台下面的一棵树和它身后的那些树,它们从冬天一直陪伴我到夏天。

像这张图上的场景,对于我一个南方人来说是非常非常兴奋的,因为我在去斯德哥尔摩之前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的大雪,真的是跟鹅毛一样的大雪。我也特别喜欢在晴朗的日子里,在阳台上坐一会儿,然后看着近处的树和远处的森林。近处呢,一些松树被大雪压弯了枝条,往外走,则是一片小森林。在这个居住人口不多的小岛上,社区和树林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明显,我时不时会到处溜达,也从中感受到了季节和树木的变化。瑞典的森林面积其实是非常多,据说瑞典国土有近60%的面积是被森林所覆盖,而且和其他国家的森林资源(可能)远在山区有所不同,瑞典的森林资源遍布全国各地,在首都斯德哥尔摩附近也有大片的森林绿地。城市公园、国家公园啊,都是随处可见的,所以对于瑞典人来说,出门见林不是什么难事。有一个数据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斯特哥尔摩大区,有将近个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公园,1个国家城市公园,还有大片大片的湖泊。瑞典人一直认为,人天生就应该在自然中成长,所以现今的瑞典宪法当中,人可以享有自由通行权,也就是说人人都有进入自然天地的权利。私人住宅和周边的耕地一定范围内不能随意出入,你如果想要在那边做什么,需要征求主人的同意,除此之外,你可以进入任何地方,你可以搭帐篷,可以烤火,可以采花、采蘑菇、采浆果,随便你干嘛。只要你远离私人住宅,你在这些地方都享有一定时间的自由权利。对于瑞典人来说,垂钓啊野营啊漫步啊,这些方式都是回归自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再正常不过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慢慢就会带来一些对于自然的领悟和体验。自然的体验会带来知识,知识会升华成对自然的尊重,而这种尊重的基调,则是立法或者推行生态文明的关键。《树木之歌》当中是这样描述这件事情的,“当我们重新开始意识到我们依托于怎样一个生命社群之中的时候,我们所谓的归属感将不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关系和关系、生命和生命之间的共舞来呈现。”我阳台下的这片林子呢,是非常典型的北方寒林,舒朗、宁静。我对它的感受更多的是在声音上,我听到了依存于树木的声音。比如说每一天我都是在青山雀、大山雀、田鸫、戴菊、欧乌鸫、金翅雀、普通?这些鸟类的鸣唱和叫嚷当中醒来。有时候我还会被喜鹊敲门,感觉真的是生活在森林里。在我到达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雪都封存着树林,但是慢慢冰雪消融,自然界就开始展现出了一副完全不一样的图景。

这个森林一侧还有池塘,池塘当时也是挺萧条的。这个池塘说小其实也不小,我特别喜欢在这里看一眼,然后又被这个铺天盖地的寒冷所击退,但是冰雪消融以后,湖泊展现出了勃勃生机。

春天来了以后,小路两侧就开始绽放出了很多很多盛开的花朵,另一侧还有热爱自然的瑞典人树立的导赏牌。我们都知道,瑞典有林奈,这里的人们也非常喜爱博物学,表现得像跟树木相依为命似的,非常热衷于知道各种各样植物动物的名字。

小池塘在春天到来之后,就慢慢地绿起来了,有带孩子的鹊鸭,开心游泳的各种潜鸭,还有柳莺一直在树顶上翻飞,鸣唱着自己的歌曲。

看这一群毛茸茸的小鸭鸭。在《树木之歌》当中有描写过一只河乌,“亲鸟像蟾蜍一样从湍流中爬出,抖落着羽毛,撒开水银般的水珠,然后把一大堆蜉蝣稚虫塞进幼鸟嗷嗷的嘴中。”大概也是这样一番场景。(如上图)

林子里的生物都活跃起来,各种声音也慢慢多了,这种声音当中当然也包括人类的声音。蘑菇、浆果,都开始生长出来。我看到过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太太,戴着很可爱的小帽子,约上三五闺蜜一起在这个林间漫步,拿着一个小篮子采摘铃兰和浆果。铃兰白色的小花,在树下随风摇曳,就好像小精灵的泪滴一样梦幻。在这个春夏之交我离开了那里,但是那里的树林和树木给我留下了一段非常非常难忘的时光。同一个角度下,对面的屋顶都绿起来了,最美的夏天马上就要到来了。

这是一颗我自己种下的海棠树,我是在《树木之歌》完成第一次文本翻译的时候种下的这棵树。在之后的两年多呢,我的工作几经变动,跨度也非常大,工作牵扯很大的精力,在此期间遇到校对和细节处理等等,都受到了商务印书馆熊老师、余老师的耐心等待和支持。

不知道错觉还是确实如此啊,我觉得我自己一直是被身边的人和自然温柔地对待着的。非常手忙脚乱的岁月里面,我没有去看过这棵树。这棵树刚刚送来的时候,就是光秃秃的树干,看上去半死不活的样子,后来非常忙就没有管它。等我忙过了,又一个春天,我突然想起它了,我就去看它,发现了右图的场景。虽然我忽略了它,但好在它并不恼我,还赠我一树繁花。我想非常感动的是,不管我们怎样去忽略自然,每一个春天我们都不曾错过,即使是在去年疫情特别吃紧的那个春天。我作为志愿者一直在小区门口执勤,检查体温,帮忙送菜倒垃圾等等,做一些杂事,一直从年初三站到了四月份。从寒风呼啸开始,头一个月相当难熬,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疫情会好转,什么时候我们会走出这段阴霾。有一天,我们在门口执勤的时候,突然看到头顶绽放了一朵红叶李,虽然风还是冷的,但当时觉得春天很快就能轰轰烈烈地来了。后来,很快武汉就解封了。每一个春天,都如约到来,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除了房前屋后那些属于我们的树之外,我们还能拥有很多观赏树木的机会。这是我离我现在工作的地方不远的一个公园。这个公园出自陈从周先生的手笔,陈从周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园林艺术家,在上海留下了很多很多的作品,所以在这个公园里面的树木的配置其实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这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初夏的一天,我在中午闲暇时闲逛,偶然穿过一条很窄的小径,豁然开朗,被眼前的像烟雾一般梦幻轻柔的紫色所震惊了,圆锥花序,让这些小花看上去更加细腻丰富,非常的可

这是一棵苦楝,老一辈的人把它称为哑巴树。可能是因为它的果实有毒,老人怕孩子偷吃,所以就吓唬小孩子说吃它的果子会变成哑巴。哑不哑呢,可能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它的果子确实带毒。虽然人不吃,鸟类却非常喜欢。这个角落比较僻静,我在这里看到过很多鸟类,类似于椋鸟,白头鹎等等,都在这里觅食嬉闹,它们给这个大家都不怎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fz/772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