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燕园生灵一四六丨萤火虫


一个盛夏的满月夜晚(一九二七年七月),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的朱自清,在院子里乘凉,内心却充满忧虑。忽然想起在如流水一般的月光下,每日路过的荷塘应该会别有一番景致,遂出门漫步到这处被树林环绕的荷塘。凭此夜游经历创作出了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必选篇目。

二零一四年七月,为了切身实地的感受八十七年前的优美意境并缅怀先哲,笔者同小伙伴决定在这月的满月之夜去清华园的「荷塘月色」溜达。

水木清华荷塘,图中的雕像为朱自清先生长衫坐像。

走到朱自清汉白玉雕像对岸的时候,草丛里的石头上黑暗中竟然有一点耀眼的光亮,时亮时灭,光芒如夜空中的金星、木星,但颜色更黄更绿。当时心想这是哪里来的LED小灯,用手机灯一照惊奇地发现竟然...竟然是萤火虫!!!太神奇了!

这是笔者人生中第一次邂逅萤火虫,不是在印象中那古朴、诗意十足的南方乡村,而是在这座拥有百年文化底蕴的清华园里。

清华大学二校门

图自王卓骁

虽然后来才明白,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所称的「荷塘」并非那时去的水木清华荷塘,而是在其西南侧的近春园荷塘附近,据说那个小塘已经消失多年了。

清华大学近春园荷塘

图自王卓骁

随后在北大的校园里,笔者也时常能在草丛里看到零星的萤火虫。生活在清华北大校园里的是鞘翅目-萤科-脉翅萤属的一种萤火虫,根据绿协同学的图片比对,最有可能是黄脉翅萤(Curtoscostipennis)。

黄脉翅萤摄于鸣鹤园

黄脉翅萤野外较常见,成虫体型较小约5-8mm,翅膀橙黄色,末端有一抹黑色。头顶触角丝状呈“V”字形。腹部除发光器外,均为黑色。

图自刘宗壮

雌虫体型比雄虫大,雌雄腹部末端均有发光器,内有发光细胞。此类细胞内包含两种特殊的物质,一种叫荧光素,另一种叫荧光素酶。

在荧光酶的催化作用下,荧光素消耗ATP,并与氧气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荧光素,而处于高能激发态的物质并不稳定,会向低能量的基态跃迁,多余的能量便以光子的形式被释放出来(即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黄脉翅萤尾部耀眼的黄绿色荧光。

不同种类萤火虫发光颜色不同,是由于它们体内所含的荧光素和荧光酶各不相同。

黄脉翅萤腹部的发光器,正在发光。

发光细胞被外面一层透明的表皮包裹,

下面还有一些反光细胞,便于光的传输。

萤火虫发光效率非常高,远高于人类现有的各种照明设备,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几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转化效率约为90~95%),只有极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因而不会灼伤虫子自己,人们称这种光为「冷光」。

夏夜里萤火虫那一闪一闪的荧光,很神奇很浪漫,是许多人童年时期美好的回忆。但对萤火虫自身而言,是一种表达爱情的方式,它们利用此光信号来吸引异性,进行求偶交配,以实现繁衍后代的目的。交配结束后,雄虫很快死去,雌虫也在产卵后不久死去。

草丛中两只萤火虫在闪耀丨摄于朗润园

成年萤火虫寿命短暂,不超过两周,在此期间不吃一点东西,仅喝靠喝露水和幼虫阶段体内的营养积累为生。飞行速度缓慢,犹如夜晚随微风飘扬的小小灯笼。

图自giphy.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fz/770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