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萤火虫 > 萤火虫的种类 > 大军出动,大快人心,打击印度振奋民族精
当前位置: 萤火虫 > 萤火虫的种类 > 大军出动,大快人心,打击印度振奋民族精
西藏军区某旅近日全员全装机动至海拔米青藏高原,就兵力快速投送、信息化装备应用、多兵种联合攻击等要素展开实兵实弹演练,全方位锤炼部队高原作战能力。来欣赏实兵实弹演练震撼视频!
7月11日,海军政治委员苗伟、海军司令员沈金龙双双出现在湛江某军港,只为一件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部队举办出征仪式!
海军司令员沈金龙宣读驻吉布提保障基地组建命令并授予军旗,海军政治委员苗华致辞。
上午8时30分许,仪式正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官兵在井冈山舰、东海岛船分区列队,欢送部队的官兵在码头整齐列队。“出征!”海军司令员沈金龙一声令下,搭载驻吉布提保障基地官兵的舰船依次鸣笛,解缆起航。
中国海军出征吉布提,意味着中国首个海外军事基地——吉布提基地正式投入使用。同时,标志着中国全球战略布局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得吉布提者,望非洲。得非洲者,得天下!
前段时间,A国产航母、大驱两大镇海神器先后下水,小编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一个词:蓝水海军!
中国海军想要真正打造一支具备全球作战的蓝水海军,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1.拥有多支航母战斗群。
2.拥有多支两栖远征舰队。
3.拥有多个海外军事基地。
拥有多支航母战斗群,在海外冲突爆发时,能够及时进行有力的海上支援。两栖远征舰队,则能够应付远在海外的陆地冲突,执行两栖登陆、撤侨等任务。而海外军事基地,是撑起中国海军全球战略机动能力的重要保障!
那么,中国为何将首个海外军事基地建在吉布提呢?
原因只有一个,吉布提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吉布提是个名副其实的弹丸小国,全国面积2.32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一个半北京市,全国人口89万,与中国一个人口大县相当。吉布提90%的国土是沙漠和火山,自然资源极端贫乏,被联合国列为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然而,吉布提的价值并不在这些,而是其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
吉布提位于非洲东海岸,与亚洲的阿拉伯半岛隔曼德海峡相望,最窄处仅约27公里。红海由此向东通往阿拉伯海及印度洋,向北通过苏伊士运河抵达地中海。
大家都知道苏伊士运河是国际石油的生命线,其货运量占世界海运贸易总量的14%,但你也许不知道,所有经过苏伊士运河的船只,必经吉布提,并且其中绝大多数船只都要在吉布提港进行补给。
换句话说,谁控制了吉布提,谁就控制了苏伊士运河,谁就把这条国际重要海运水道的咽喉捏在手中。
对中国而言,在全球战略布局中,亚太很重要,但中国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除了向东南亚、南美推销基建项目,中国还在中亚、中东、甚至欧洲开拓市场。现在,又把非洲战略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非洲的面积相当于3个中国,人口总量接近中国。在经济上,非洲和中国互补性极强,可以为中国提供资源和市场。中国通过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获得印度洋出海口之后,跟非洲的距离大大拉近,物资进出将变得极为方便。
吉布提军事基地投入使用,意味着我国已经巩固了在非洲东部地区的力量存在,这是西方国家不容改变的事实。吉布提基地,可以看作中国在全球战略格局中反守为攻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在非洲西部地区。
未来,如果中国能在非洲西海岸获得类似的港口,则一步跨入了南大西洋,跟中国在委内瑞拉的存在形成呼应。
到那时,中国将迎来“全球布局”的时代,也意味着中国正式打响全球战略反攻!
中国海军出击,打响航运咽喉保卫战!
中国提倡和平崛起,从经济层面着手,希望以重塑世界经济结构为契机,带动全球政治势力版图的重新划分。
为此,中国在年做了很多事情。
年是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发生逆转的一年,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亚投行”的成立、人民币纳入SDR篮子,中国开始全面进入资本“走出去的时代”。
成功的路上,总有一些高不可攀的大山必须翻过。对中国而言,不论是一带一路,还是自身的能源供应,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美国手握中国航运咽喉。
二战之后,美国一直谋求对全世界的掌控。世界上主要的通道,比如巴拿巴运河、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以及重要资源产地(比如中东)都必须控制在它的手中,或者盟友的手中。
苏联解体后,北约迅速东扩,以收缩俄罗斯的防御空间;中国崛起后,美国提出了“亚太再平衡”和“重返亚太”的战略,对于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的完整性也丝毫不予退让(比如钓鱼岛问题)。
目前中国的原油对外依赖度接近60%。年9月,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年中国原油前10个进口国有5个在中东,2个在非洲,这部分原油都需要经过印度洋运输。
在目前国际航行安全主要由美国保证、中美之间的竞合关系又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一旦原油供应中断,对中国经济的打击不言而喻。
为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中国一方面需要从中亚等陆路进口,这些地方正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另一方面要在中东到中国的沿线建设一系列可靠的港口。
这也是中国领导人近年来多次到访印度洋沿岸国家,以及中国积极参与建设斯里兰卡汉班托特港、科伦坡港、巴基斯坦瓜德尔港和孟加拉国吉大港等印度洋沿岸港口的原因。
吉布提基地、汉班托特港、科伦坡港、瓜德尔港、吉大港。如果将这几条港口连起来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从红海咽喉——阿拉伯海——保克海峡——东印度洋——安达曼海,织起了一张大网。这张大网几乎囊括了中国西出印度洋所有的生命线。只要掌控了这张大网,中国就再也不担心美国和印度在印度洋对中国进行战略封锁。反而,印度完全处于中国的战略封锁之中!
今天,中国海军远赴吉布提。其意义不止是解放军首次部署海外军事基地,更是打响了中国航运咽喉保卫战最重要的一枪。
从吉布提开始,中国将正式在印度洋地区发起战略反攻!
欣赏完激烈的演练,是不是应该考量一下对手印军的实力?今天,大微给各位推介罗富强先生的“亲身体会”“切身感受”和“基本论据”,他认为,如果中印开战,印军将暴露出五大致命弱点。
一、亲身体会
年7月12日,突然爆发了黎以战争。这是一场典型的非对称的现代化战争,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武器和最强大作战能力之一的以色列国防军对阵世界上最强大的游击队性质的黎巴嫩真主党武装。这场战争是因为真主党武装在边界伏击了以色列巡逻分队,打死4名以色列士兵,抓走2名伤兵而引发。以色列对黎巴嫩实施了全境轰炸,并地面进入占领了黎巴嫩南部地区。战争中,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死伤数十人,中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连同他的3位同事在以色列的轰炸中不幸遇难于军事观察哨中,我带领的维和工兵营同样遭到火箭弹袭击,3名官兵负伤。
战争之前,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至今已经“临时”了39年)共有6个出兵国,共有余人;法国是最大出兵国,所以司令和参谋长由法国人担任;印度是第二大出兵国,所以副司令和作战处长由印度人担任,正因如此,司令部里印军军官几乎占据一半人数。
由于印度军人的英语水平很高,任何一个校级军官的英语水平与母语差不多,因此印度挑选的维和部队军官都是国内的精英级、阅历型军官,训练、管理、作战指挥能力都是印军里的能人,是印军里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很显然,这个作战处长可以说是印军精英中的精英。而作战处长,自然是战争期间的灵魂人物之一。以这个处长为代表的印度军官们在战争中的表现,归纳起来就是“三低”:判断能力低,工作效率低,指挥能力低,搞得维和部队非常危险和被动。
判断能力低:例如,战后第五天了,那个作战处长起草的给联合国总部的报告,对战争形势和发展走向的判断,认为不会长时间持续,以色列主要动机是教训黎巴嫩真主党武装。而我在战争次日报回国内的判断结论是:“冲突极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冲突将持续较长时间、以军可能出兵局部占领黎巴嫩领土。”实践证明我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而他的判断是偏差很大。正确的判断结论成为我们后来正确处置应对战争的基础。
工作效率低:例如,战争刚刚打响,在司令部还没有下达红色预警的时候,我碰巧得知边界刚刚开火的消息,就立即多方核实,提前下达进入战备状态的有关通知了;后来我才知道为什么司令部下达进入红色警戒的时间滞后了半小时的原因:印军主导的司令部作战口工作层面层级特别多,电台员接到边界的电台通报后,记录报告,然后电台负责人签字,然后递交通信部门负责人,负责人签字后再递交作战值班室,值班参谋记录后再报给值班室负责人,负责人报给作战处值班参谋,值班参谋报给副处长,副处长再报给处长,处长报给参谋长,最后才到司令那里,然后又返回作战处,再到作战值班室通知部队……缘何具有如此多的层级指挥?这个后面将会谈到。
指挥能力低:例如,战争中我部奉命前出执行人道主义救援,搜寻遇难的联合国工作人员尸体,途中遇到前方陆空激烈交战,以军飞机也正在轰炸,我部报告前进受阻,从交战情况看,无论司令部如何交涉,以军也不可能停下战事开通“窗口”,建议立即撤回。但这个处长命令原地等待,一等就是半个多小时,眼看轰炸区域越来越近,我再次请求立即撤回,这个处长说他们正在与以军协调安全窗口,我说这种激烈交战的时候,以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停止作战行动留出安全窗口,他说再等等;我根据联合国“不宣誓效忠原则”(必要时可以拒绝执行命令),自己下令部队向营区回撤,途中他打来电话说以军的确不给窗口,命令回撤。这是一场惊险的行动,回撤途中以军炮火与航弹几乎是跟着我部后方打,围着周边炸。
二、切身感受
在与印军维和人员的来往接触当中,我有两大感受,一是明显地感到印军军官对待我们的态度是两级分化,二是印军官兵并不希望中印开战。
印军军官大多数人非常热情友好地对待我们,但也有一小部分冷漠甚至显示出仇恨状态。司令部里,副司令对待中国部队,就像是自己的部队一样关心厚爱,态度友好,热情有加,设法帮助我们解决这样那样的困难;而那个作战处长,却总是冷冷冰冰,明显带着仇视,工作中多次故意刁难,战争时期胡乱指挥,直至我用电子邮件提交抗议信,他受到司令副司令批评后才有所收敛。后来我才从侧面知道,有的印军军官的父亲或爷爷参加过年的中印边境战争,后果可想而知。
而印度营则是对我们最热情的部队,几乎每半个月都要发邮件打电话邀请我们去他们那里周末聚餐。每次我去,他们都要安排乐队在俱乐部门口奏乐欢迎,走的时候也要奏乐欢送。从他们的战利品陈设看,这支部队参加过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指挥官曾经在中印两军正在对峙的洞朗地区乃堆拉山口当过营长。他离任回国时请我参加告别宴会,中间请我即席致辞,我说了一段“……喜马拉雅山再高,挡不住中印两国人民的感情。喜马拉雅山再冷,也无法冻结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引得他们所有军官直呼“万岁”。实际上,印军部队不少人是不愿与中国打仗的,因为他们的待遇太好了,印军旅长在国内的政治经济待遇水平,相对而言可以说超过我军的上将。打仗,就意味着有可能失去这一切。所以,那个指挥官在我致辞后和我碰杯时说“打仗是政治家的需要,不是大多数人的需要,如果以后我们两个国家打起来,如果我们的部队正好碰面,我们双方的枪口都这样好吗?”他做了一个枪口朝天的动作,然后我俩哈哈大笑一口干了大杯红酒……
三、基本论据
居于上述两方面的感受和体会,我从多方面研究了印军最大的致命弱点,所以提出“如果再战,印军同样不堪一击”的结论。
首先是殖民体制。印军的体制带有殖民时期的隆重色彩,是统治的体制,是贵族的享受体制,而不是打仗的体制。从国家政府到军队,总体上还是沿袭了英国殖民时期的古典体制,等级太密,程序太多,因此效率非常低下,并且非常死板,这是作战行动中的大忌。我们只要看看印军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典礼服,看看锡克族官兵那长达20米的包头布,就知道他们的观念和体制都僵化到何等程度。
其次是传统体制。尤其是印度的种姓制度严重缺乏平等,缺乏民主性和灵活性。种姓制度不仅限制了人才,也在军队中建立了军衔职务之外的繁杂等级,因此印军是全世界规矩最多的军队,这就非常的死板僵化,普遍缺乏灵活性,更没有自主性,遇到任何情况都要等待上级命令,遇到变化的情况不能独立思考,独立决策,及时调整,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习惯,往往错过战机。
再次是层级体制。印军建立在种姓制度和传统观念基础上的军队层级制度,是绝对的等级分明,分明到不可理喻的程度。比如,副旅长到旅长办公室要事先经过副官报告,同意后才能去,进去后副旅长是不能坐下的,必须笔挺挺地立正站着汇报、听取指示。再比如,同样是中校在一起,晚一年的中校在早一年的中校面前就是下级,老中校不发话,新中校就必须规规矩矩。同是中校,高种姓的中校就要比低种姓中校高人一等;如此类推到士兵层面,可想而知印度军队就是一部严丝合缝的机械装置,而不是人组成的战斗群体,这种部队的工作和作战效率必定是超级低下的,是缺乏战斗力的。
第四是宗教信仰。印度军人普遍信教,不是信奉印度教就是信奉佛教,不杀生的宗教信仰根深蒂固与心间,恐慌害怕情绪很强。
第五是思维观念。印度人把事物看成可控和不可控两大类,认为可控的事物才努力去做,认为不可控的则任其自然,一般不会迎难而上解决问题。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印度的火车顶上坐满人的视频,虽然累累发生伤亡事故,但政府认为这是没法的事情,是不可控的事情,没有谁会去想办法解决。这种理念在军队里同样盛行,因此印军在历次战争中一旦看到势头不对,战斗意志迅速崩溃,很难誓死战斗到底,这就是年印军一泻千里、兵败如山倒的根本原因。
年的印度,的确已经不是年的印度。经过几十年的备战,印度在中印边境一线及纵深的战备基础设施的确有了很大改观,武器装备也有了飞跃发展,部署在边境一线和东北部的作战和保障兵力甚至超过中国。但是,当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不是年的解放军了,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更不是年的状况了。
上述情况,加上印军在作战地区“仰守”、“仰攻”的被动、西里古里走廊咽喉的脆弱、平均宽度超过10千米的布拉马普特拉河对其东北部和孟加拉形成的天然障碍对其兵力机动和保障行动的制约等等因素,如果中印之间再次开展,无论作战规模大小,印军仍然不堪一击。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nj/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