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首届南师奖


编者(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按:邓从新老师是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小学的一名科学课老师,也是首届“南师奖”获奖老师,同时入选“南师奖”首批公益种子计划。现在,邓老师正在做一件事,在他工作的乡村学校建立水生植物园,并聘请了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李伟老师义务做指导。建成后的植物园可供教学、观赏,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乡村社区示范水资源的生物化处理。

(上图从左至右:伍校长李伟姜允珍邓从新)

年11月11日傍晚,我接到北京桂馨基金会吴夏霜老师打来的电话,得知我校申报的“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公益种子计划——“利用人工湿地净化水质”的项目获批。我立即拨通了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任李伟博士的电话,请求李博士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李博士爽快答应,并约定了见面的时间。

12月11晚上7点30分,我和伍校长邀请《科学课》杂志编审、《环境教育读本》主编姜允珍老师一同驱车前往李伟博士的研究室。车子驶过万家灯火的水果湖,掠过横卧东湖的公路大桥,直奔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当车子刚靠近研究所大门时,姜老师兴奋地告诉我们:“那不是李博士吗?他早已在等候我们了。”下了车,我们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我和李博士素昧平生,经过姜允珍老师推荐和联系,才和他有过几次邮件往来、电话交流,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我已经感受到了他的热情和坦荡。当我们双手握在一起的时候,他给我的感觉除了热情,更多的是他没有主任的架子,没有大学问家的清高,留给我的是一种亲和力、一种极具人气的磁场。一个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在一位留英博士、一位中国科学院的水生植物学家、一位博士生导师的面前体验到了一种被尊重!竟感到自己也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了!

李博士的水生植物研究室在植物园深处,是一栋很旧的三层小楼,李伟的办公室在二楼。房间极小,书籍堆满了除去一张电脑桌和一把木椅子以外的所有空间。他抱歉地说,这里坐不下四个人,我们再上一层楼,到研究生工作室去谈吧!

研究生工作室是一个长方形的大房间,从长的方向一分为二,外面是一个狭长的会议室,中间是一个长条会议桌,周围摆着木椅,转身都很困难,这大概就是李伟博士给研究生讲课的教室吧;同样狭长的里间放着一排电脑,几位研究生正在紧张地工作着。

此时是晚上8点钟,植物园里万籁俱寂,只有研究室的小楼灯火通明,李伟博士说他和研究生们每天晚上都在这里“干活”,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我第一次领略到科学家的工作是个什么样的情景。

我们就在外间的会议室交谈。李博士首先向我们详细了解桂馨这一项目的目的、意义以及我们学校的校园概况,他提出了在校园2亩见方的池塘中建立水生植物园,实现用“人工湿地净化水质”的简便易行的方案。伍校长很满意,姜老师很满意。姜老师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在李伟博士的指导下,可以将这个池塘建成一个富有乡土特色的“水上生物园”,成为一个“体现生物多样性、环境友好型”的研究基地,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环境保护教育提供理想的实践基地。

室内开着空调,研究生不时过来给我们倒茶,让人忘记了冬天的寒冷。时针已经指向22点了,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谈了近2个小时,这都是科学家宝贵的工作时间啊。我提议请研究生给我们拍一张合影,记下这难忘的一幕。李博士欣然同意,他说,就以我们的书柜为背景吧!研究生接过我的相机,随着相机“咔嚓”“咔嚓”响起,我们的交流也告了一个段落。

走出研究室,李博士执意要送我们走出植物园大门,一路上,我们侃侃而谈,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对项目、对环保、对教育、对科研……李博士还特地引我们参观了他的“人工湿地”,这是植物园利用一个天然的浅水池塘建成的水生植物园。他说可惜晚上天太黑了不能仔细考察,这个池塘水生植物十分丰富,水质很好,很干净,可供学校学习和借鉴。

我们轻轻行走在“人工湿地”的小桥上,各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透过小桥边沿的灯光,隐约可见……

我们把姜老师送回自己的家中。此时水果湖附近价格比较便宜的连锁店“如家”、“锦江之星”等都已客满……辗转来到姜老师介绍的省直机关招待所,服务员告诉我,这里还有一个条件不太好的房间。她看了看校长、司机,又看了看我,望了望大厅里的挂钟,说还有一个是省编办为客人预订的,客人可能不会来了,给你们住吧。校长和司机住进了省编办为客人预订的房间,我住进了那个不太好的房间,但我感到很满足。

躺在床上,我却怎么也睡不着——

年秋天,姜允珍主编带领《科学课》编辑部几位编辑深入我校课堂,采访科学课教学。当姜老师看到校园被污染的池塘,她便提议我们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帮助做“人工湿地净化水质”的实验,我专程到研究所找张博士,张博士也很支持,后因多种因素没有能够实施,缺乏资金当然也是其中之一。

年6月21日《中国教师报》记者康丽在《邓从新和他的科学课堂》中提到过这件事。

年11月30日,我荣获“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

年9月20日,我收到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王彬经理“‘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公益种子计划”的邮件。

年9月25日,桂馨基金会王彬经理来到我们学校,听我教《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这节课。晚上,我俩在荆楚宾馆房间就科学课教学、教师培训等工作谈到深夜。那次,我也有如同见到李伟博士那样的感觉!王彬对科学课教学的执著,激励着我努力做好农村科学教师。虽然我和王彬也是第一次见面,但关于科学课教学的共同话题却让我们一见如故。他极力支持我用“‘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公益种子计划”给我的经费做“人工湿地净化水质”研究,并说这是一件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咱们做好了,可以推广到社区,改善农村河流、沟渠、湖泊、农田等水质污染问题。后来,姜允珍老师告诉我,王彬经理在从监利回北京的途中专程为这个项目找过她,请她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研究室联系,帮助我们做好这个项目。我恍然大悟,李博士对项目的鼎力支持,原来姜老师、王彬早就在为我们默默地“搭桥铺路”。

我想,有了“‘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公益种子计划”给予的经费资助,有了水生植物科学家李伟博士的技术支撑,我10年前的梦想有希望实现了!

首届“南师奖”获得者:邓从新

年龄:55岁

工作年限:37年

所属学校:湖北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

获选理由(杜宪女士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邓老师说:“新世纪的教师,应该是一枚可充电的电池”,他名副其实!他不断学习,在给学生输出科学能量的时候,他是一枚满电电池!农村学校在人们的印象中教学条件偏弱,但邓老师反而发掘出了农村学校自然环境的优势。他带领、指导学生做的那些生动鲜活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很多城市学校想都不要想。

第三届“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报名进行中,点击进行报名。

申请截止时间:年10月15日

欢迎订阅







































治白癜风秘方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呀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nj/58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