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刘禹锡夏天被蚊子叮咬,写下一首诗,让人哭


蚊子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虫子,因其体型小,又于暗夜行动,每逢夏天,总免不了受它荼毒,让人恼火。

虽然现在科技可发,人们对付蚊子的办法很多,如蚊香、花露水,超声波驱蚊器等。但这些东西大多在室内用,平日在外面吹风散步,依然难以幸免。

尤其像深圳这种地方,四季炎热,蚊虫频繁,难逃毒手。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在科技欠缺,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人们对蚊子的烦恼只会更深。

不过,对于平民百姓而言,即使遭到蚊子叮咬,最多也是顺手将其拍死,或者想办法驱蚊,再或者,于心中咒骂几句,翻不出什么趣味来。

但文人雅客不一样,生活中任何细小的事物,都有可能被他们记于笔下,成为供后人赏读的诗文。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年,刘禹锡与柳宗元一同参与的“永贞革新”失败,党首叔文被赐死、柸被贬后因病身亡。

随后,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刘禹锡同样未能幸免,来到了朗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常德。

在古代,湖南偏僻,瘴气严重,蚊虫频繁。一天夜晚,刘禹锡被蚊子叮咬,不得不躲进蚊帐。

他看到这些烦人的蚊子,再想到朝中那些阴暗的宦官小人,写下一首很有讽刺意味的《聚蚊谣》,语句新奇,让人又同情又想笑。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诗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前八句写蚊子出没的时间和特性,后四句写他对待蚊子的态度,末尾两句点明对付蚊子的办法。

在第一部分中,刘禹锡首先点明时间是在“夏夜”。然后利用“暗伺”、“嘈然歘起”、“喧腾鼓舞”这些词语交代出蚊子特性。

什么特性呢?即“偷偷摸摸”、“鬼鬼祟祟”。

正因为它们在黑暗中活动,所以使得糊涂的人辨别不清,而聪明者也迷惑起来。

其次,它们特别善于聚众起哄,“嘈然歘起”。其声“殷殷若自南山来”,好像从南山传来的隆隆的雷声。

这不正像朝中那些阴暗的小人吗?他们总是暗怀鬼胎,精于算计,不敢正明光大的来。

接下来他强调“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意思是,虽然我有七尺之躯,你蚊子小如芒刺,但是我寡你众,所以你能伤我。

“飞蚊”虽小,但却很多,从数量上看又占着明显的优势,所以情况是“能我伤”。

这就像朝中的小人宦官一样,虽然他们总是暗里涌动,可他们势大我单薄,故而难以抵抗。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刘禹锡就是刘禹锡,他头脑清醒,不畏强权。

他说,既然正面不敌,那我就退避锋芒,不与你们较劲。

最后两句很有意思,同时也表现出刘禹锡的清醒睿智。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他把朝中那些小人比作蚊子,说他们敌不过时间的轮转,总有一天会遭到报应。

意思是,等到凉风吹来,在秋天的拂晓,你们这些细微的东西就要给丹鸟吃光!

“丹鸟”为“萤火虫”。据《大戴礼记·夏小正》及《古今注·鱼虫》说,萤火虫能吃蚊子。

这里很高明,他没有把自己比作萤火虫,而是说季节轮换,萤火虫自然到来,你们也会被消灭。

言外之意是,我都不用去对付你们,你们自己就完蛋了!

写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刘禹锡的旷达。哪怕在人生低谷时,他也能保持这样激奋的斗志,实属难得。

那么,关于此诗,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刘禹锡#

图片来源插画师“日进斗金”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nj/1253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