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nb.ifeng.com/a/20190624/7560835_0.shtml导语:查慎行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当代作家金庸的先祖。顺治七年(年),查慎行出生于杭州府海宁一个书香望族。他从小聪颖,五岁能作诗,十岁写《武侯论》受到赞誉。
查慎行先后受教于黄宗羲、叶伯寅等名士,广泛涉猎经史诗文。他十八岁补为生员,二十岁出门游历各地,写下大量诗作,声名鹊起。
康熙十年(年),查慎行参加童子试,未中。次年母亲去世,六年后父亲也去世。查慎行面临家境窘迫和科考失意的困境,不得不外出寻求生计。他先后随从兄查容和堂伯父查培继从军西南,随后又被权臣纳兰明珠聘为其子揆(kuí)绪的馆师。
康熙二十八年(年),查慎行因牵涉洪昇《长生殿》的国恤张乐事件,被革职驱逐回籍。他在家乡居住了近十年,期间结交了许多文人雅士,如朱彝尊、钱名世、王士祯等。
康熙三十二年(年),查慎行中举人,康熙四十二年(年),终于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他随皇帝出巡西南、东北等地,所到之处都有诗作留下。
康熙五十二年(年),查慎行乞休归里,在海宁建初白庵以居,潜心著述。他在这段时间内创作了大量的诗文集、注释集、诗评集等,成为清初诗坛的领袖人物之一。
雍正四年(年),查慎行因弟查嗣庭讪谤案被牵连,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雍正帝知其端谨,特许其归还海宁。次年放归后不久即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01《舟夜书所见》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诗人在月黑的夜晚,只能看到河面上散落的渔灯,像一点点的萤火虫。这里用了“见”字,表示诗人的视觉感受,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渔灯和萤火虫都是微弱的光源,形成了一种对比和反衬,突出了夜晚的黑暗和寂静。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微风吹动河面,使渔灯随波而动,像满河的星星。用了“微微”和“簇”字,表示诗人的听觉感受,也暗示了诗人的惆怅和无奈。渔灯和星星都是遥远的光源,形成了一种比喻和联想,突出了诗人的孤寂和无助。
诗人以渔灯为主题,通过对比、反衬、比喻等手法,表达了自己在异乡漂泊的心情。诗中没有直接涉及自己的身份和境遇,而是借物抒情,寄寓深意,体现了诗人的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沉的情感。
02《早过淇县》
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
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
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高登桥是淇县的一座古桥,跨越淇河,桥下水流湍急,形容为“汤汤”。作者一大早就涉过河边,感受到露水的清凉,这是一种旅途中的艰辛和清新。
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淇园是周朝卫国国君卫武公所建的园林,位于淇县西北,是古代著名的产竹基地之一。作者行过淇园时,天色还未亮,只有一弯残月挂在天上,杏花盛开,散发出阵阵芳香。
这首诗以清晨过淇县为题,写出了作者对淇县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赞美和感怀。
03《晓过鸳湖》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写了诗人乘船出发的情景。晓风是清晨的风,富有生机和活力,催我挂帆行表示诗人随风驾船,顺畅而轻快。绿涨春芜岸欲平是对河岸的描写,绿涨表示河水上涨,春芜是指河岸上的青草和花草,岸欲平表示河水和河岸几乎齐平,形成一片绿色。这一句体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写诗人经过秀州城的感受。长水塘南是指鸳湖的南面,三日雨是指前几天下了三天的雨,增加了河水的流量和湿度。菜花香过秀州城是指沿岸的菜花散发出浓郁的香气,飘散到秀州城里。这一句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敏锐感受。
这首诗以清晨乘船过鸳湖为题材,写出了春天河水上涨、河岸青草茂盛、菜花飘香的美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天和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中用了晓风、绿涨、春芜、三日雨、菜花等生动形象的词语,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中,感受到春天的魅力和诗人的情感。
04《早过大通驿》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
这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清晨乘船过大通驿的美丽景色,赞叹了自然的魅力。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写过大通驿的时间,是早晨的时候,雾气刚刚消散,太阳还没有升起。用“醒”字来形容雾气的消散,富有生动的意象,也暗示了旅人的心情。用“吐”字来形容太阳的升起,表现了太阳的气势和光芒。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写大通驿周围的景色,远处的市镇在青烟中隐约可见,被朝霞映照的树木在水面上倒映,随着船只的移动而变换位置。用“翠”字来形容烟气,突出了江南的秀丽和清新。用“忽”字来形容树木的移动,表现了船只的速度和视角的变化。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写江面和山峰的景色,江风轻拂,水面泛起细微的波纹,像柔软的绸缎在波动;九子山高耸入云,云朵轻盈地飘浮在山顶,像银色的海面上漂浮着白色的泡沫。用“软”字来形容水面,生动地描绘了江水的质感和风水相和的境界。用“轻”字来形容云朵,巧妙地表现了云山相映的轻盈和空灵。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写诗人对画家的赞叹和期许,认为这样美丽的景色即使是荆关(荆浩、关仝)这两位著名的画家再世,也要费心思地,斟酌笔墨浓淡才能描绘出来。用“意”字来形容画家的技巧和心境,表达了诗人对画家的敬佩和理解。用“斟酌”字来形容画家的创作过程,显示了诗人对画家的期待和挑战。
05《三闾祠》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这两句写景,描绘了诗人眺望远方的江山,看到了三闾祠的模糊轮廓。三闾祠是屈原的祠堂,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三闾镇。背城开意思是在城墙后面建造,说明这座祠堂已经很古老,也很荒凉,没有人来祭拜。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这两句写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敬仰和同情。屈原是楚国的忠臣和伟大的诗人,因为遭到奸臣的陷害和国君的不理解,而投江自尽。诗人认为屈原是世间无知己的孤独者,而他的才华又遭到了庸人的嫉妒和排挤。诗人也暗示了自己的遭遇和心境,因为他也是一个被放逐的忠臣和有才华的诗人。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这两句写问句,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和对楚国的哀悼。屈原虽然被放逐,但是他始终关心着楚国的兴亡,他用诗歌抒发了他对楚国的忠爱和对奸臣的愤怒。诗人问道,放逐能否消除屈原对亡国的恨意?岁时指端午节,是屈原投江之日,也是楚人纪念他的节日。诗人说每到这个时候,楚人都会感动地哭泣。
湘兰沅(yuán)芷(zhǐ)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这两句写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敬仰和对诗歌的赞美。湘兰沅芷是屈原故里的特产,也是端午节用来祭拜屈原的植物。诗人说这些植物每年都长得茂盛青翠,仿佛是屈原的精神所在。想见吟魂自往来意思是诗人想象着屈原的灵魂在这里自由地吟咏诗歌。吟魂是指屈原以诗歌为生命之魂。
这首诗既表现了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又折射出了诗人自己的孤独和愤懑。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富有感情和意境,也体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气节。
总结:查慎行的诗歌兼具唐宋两朝文坛之精华,以模仿宋朝为多,尤其是苏轼和陆游对他影响较大。他注过苏轼的诗,题为《补注东坡编年诗》,共五十卷。他的律诗、绝句多以议论为主,格调老成。他的古诗有气势,常用白描手法,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的性情。
查慎行的诗歌反映了清初社会的动荡和民族矛盾,表达了对明朝的怀念和对清朝的不满。他的诗歌也展现了他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涉及经史哲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曾经随康熙皇帝出巡西南、东北等地,所到之处都有诗作留下。他的诗歌也体现了他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多元文化的视野,尊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风俗习惯,赞美不同地域和景物的美好风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nj/12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