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民智国际研究院
来源:民智国际研究院(ID:DCThinktank)
黎巴嫩的政治黑箱中究竟装了什么“诡货”,又是怎样的“风云变幻”催化了它们的“异动”呢?
当地时间8月4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港口区发生由吨硝酸铵遇火而引发的大爆炸,造成死、伤的惨痛结局,将黎巴嫩推向广岛核爆般的“至暗时刻”。
贝鲁特的硝酸铵不仅炸开了黎巴嫩政治的“遮羞布”,更点燃了平民阶层的雷霆之怒,执政当局则一步迈入到内外交困、进退维谷的险境之中。
8月6日,伴随着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御驾亲临”,黎巴嫩各地开始暴发大规模抗议活动并持续升温,最终迫使政府集体辞职以谢天下。
一切祸患的“罪魁祸首”——政治黑箱已然曝光。
人民要求变革的星星之火则必将燎原,被国际形势、大国斗争和畸形政制掣肘的黎巴嫩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局促和黯淡的前景。
这也会对区域和国际秩序稳定的威胁也与日俱增,时时刻刻牵动着世界各国的敏感神经。
01.
大国股掌之间
黎巴嫩位于阿拉伯半岛西沿,西临地中海,东、南边分别与叙利亚和以色列两个中东强国接壤,战略位置极为险要。
一方面,黎巴嫩是以法、美为代表的海洋霸权侵入中东内陆的重要通道。
另一方面,伊朗、叙利亚等陆地强权也需要通过控制黎巴嫩来“拥抱”海洋,进而构建从地中海到波斯湾的弧形战略地带——什叶派新月。
此外,对于“人人喊打”的“异教徒”以色列而言,邻国黎巴嫩的站位和安危对其“身家性命”至关重要。
一旦这个“雪松之国”彻底沦为阿拉伯反以阵营的“麾下小将”,犹太人的“应许之地”必将面临海陆夹击的“倒悬之急”。
因此,处于海陆势力交锋地带、扼住数国“咽喉”的黎巴嫩始终是大国权力斗争的棋盘,它的命运和尊严不过是当年巴黎和会上的山东——任人摆布。
更为棘手的是,黎巴嫩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为其埋下了文明冲突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被细微的矛盾引爆,掀起危害国际秩序的“惊涛骇浪”。
根据中央情报局年数据显示,黎巴嫩国内穆斯林、基督徒占比分别为54%和40.5%。而在穆斯林群体中,什叶派和逊尼派占比基本持平。
在黎巴嫩建国初期,宗教的和睦相处曾经为其带来了“中东瑞士”的美名。
但随着近年来伊斯兰主义的强势回归和内部宗派倾轧的愈演愈烈,诸神在黎巴嫩的“协和式民主”逐渐被文明的冲突所取代,任何一方都试图在这里证明本派教义的真理性和优越性。
“三个爱尔兰人在一起,便会组织两个政党;三个黎巴嫩人在一起,便会产生三个政党并拥有各自的武装民兵。”
于是,黎巴嫩政治体制这只“有缝的蛋”为外部干涉之“蝇”提供了可乘之机。
年,“甩手掌柜”法国人为黎巴嫩“量身”定做《国家公约》,规定总统、总理、议长等职位分属基督教马龙派、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
并按照宗教人口的大致比例对议会席位分配“画地为牢”,正式确立了政治宗派主义在黎巴嫩政制中的主导地位。
以此为基础,“众神”瓜分权力和国家,教派庇护网络的“藤曼”逐渐将这一“中东民主灯塔”牢牢捆绑。
从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到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无一不需要依靠各个宗派势力,无一不在内斗的黑箱中成为筹码和战利品。
有分析认为,引发本次大爆炸的硝酸铵很可能是某一利益集团为了赚取政府巨额仓储费而刻意阻止其被处理的。
遍布全国的宗派“影子政权”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领导力和治理能力,使之一步步走向信任危机和脆弱国家的陷阱之中,给外部势力扶植代理人以进行权力斗争提供了“蓝海”和机遇。
自年独立建国以来,黎巴嫩从未逃脱强权斗争的冲击及其所带来的内部倾轧:
年内战引来叙利亚驻军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年第五次中东战争造就真主党武装
5年总理哈里里遇刺案导致“3月8日联盟”和“3月14日联盟”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
追本溯源,黎巴嫩的险要战略位置和复杂宗教成分使之成为了外部势力斗争的棋盘,而其政治体制的先天畸形则导致自身落入大国的“股掌之间”。
因此,根源性体制问题的无解和涉及利益的多元迫使黎巴嫩处于聚光灯下,在世界各国的忧心忡忡下“跌跌撞撞”又无可奈何。
02.
夜幕下的贝鲁特
近年来,随着中东地区权力争夺的逐步加剧和极端主义的迅速崛起,黎巴嫩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正在走向史无前例的新高度,这无疑是给贝鲁特政府的“当头一棒”。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自年“阿拉伯之春”政治暴乱席卷中东并引爆叙利亚内战以来,陆续有约万难民涌入黎巴嫩。
不仅将本以不堪重负、“苟延残喘”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向崩溃的边缘,更带来了隐患重重的极端主义意识形态,使黎巴嫩的宗教和社会矛盾逐步升温。
此外,黎巴嫩经济主要以旅游、金融等第三产业为主导,抗风险能力低下且波动性强。
在中东局势长期不稳的情况下,黎巴嫩的经济遭到长期重击,导致本币汇率不断“跳水”、失业率持续高企、政府债务触目惊心(一度达到GDP的%),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年10月,黎巴嫩政府出台的新一轮征税计划“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数百万人参与的大规模抗议活动,不仅致使哈里里总理狼狈下台,更落下了黎巴嫩政局“风雨飘摇”的“夜幕”。
此后数月里,抗议示威活动几乎成为“家常便饭”,在贝鲁特的街头每日上演,使黎巴嫩政府逐步陷入公信力缺失的“塔西佗陷阱”之中。
与此同时,近年来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阵营和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阵营之间越发剑拔弩张,而伊朗主导建设“什叶派新月带”的速度也正在逐步加快。
双方在黎巴嫩开展代理人权力竞争的程度呈显著上升态势,这给贝鲁特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今年3月以来,新冠疫情在黎巴嫩境内持续蔓延,贝鲁特当局为此采取了严格的封闭和社交隔离政策。
这些政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疫情并阻止其扩散,但却对脆弱不堪的国内经济构成了致命一击,使黎巴嫩局势的未来走向再度坠入消极的“深坑”之中。
祸不单行。身患复杂地缘、宗教状况和政治体制畸形的旧疾,又面对难民、极端主义等新病,还有新冠病毒这支催化剂的“加成”。
黎巴嫩政局恐迎来长期动荡和重大变革,给中东局势乃至国际秩序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03.
雪松依旧?
根深蒂固的体制问题、身不由己的大国权力斗争和贝鲁特当局所面对的消极现状使国际社会对这一潜在冲突爆发点始终保持高度敏感。
解铃还须系铃人。诸大国利用黎巴嫩的国内矛盾“纵横捭阖”、牟取利益,毫无疑问是贝鲁特各派系的“幕后老板”,也是能够决定黎巴嫩政局稳定与否的真正主宰。
然而,放眼年的世界,来势汹汹又敢于“卧薪尝胆”的新冠病毒已将大多数国家的权力资源消耗殆尽。
在此颓势下,深度介入黎巴嫩内政的部分国家恐缺乏足够的物质力量来挑动黎国内矛盾或应对潜在变革,而会更倾向于采取防御性的对黎政策以维持现有地位和利益,并尽可能避免权力透支。
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黎巴嫩政局的走向主要取决于过渡政府能否引领各派别达成政治共识并形成纾困合力,从而在信任危机的悬崖前“紧急刹车”。
但长期来看,体制问题的病根若未去,局势生变乃至爆发冲突的定时炸弹则依旧虎视眈眈。
对于黎巴嫩的政治精英而言,此次“险情”虽打中了致命“七寸”,但也是改制度、促变革的“绝处逢生”之机。
在腐朽过时的旧制度面前,贝鲁特必须下定决心推动宪法和相关法律的修订,最终达到以自由主义民主取代宗派主义民主之目的。使“雪松之国”的和平与安宁屹立不倒,为国际秩序的稳定“添砖加瓦”。
浓烟散去,黎巴嫩的改革依然前路漫漫。但如果抓不住这次机会的话,留给黎巴嫩民众的未来,可能只能是大船倾覆,何以为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ms/4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