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专家观察
聚焦境外公共安全热点事件和过往典型案例,资深境外公共安全专家与安保专家深度解读,全面提升境外中企和华人应急管理水平及安全意识。?全文约字,阅读约需3分钟
当地时间8月4日18时10分左右,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发生剧烈爆炸,目前已造成至少人死亡,近人受伤。除了已知的伤亡数字外,还有大量人员下落不明。
——刺猬评论员:言值
根据中央电视台驻贝鲁特记者现场的报道,记者所在的办公大楼距港口约5公里,记者先是感到大楼晃动,随后听到爆炸声,看到天空升起粉色蘑菇云和浓烟。爆炸声震耳欲聋,北部比布鲁斯、南部赛达等多个城市的居民都能听到。
这次爆炸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很可能使得本来就已经受巴以冲突、叙利亚内战和近期新冠疫情影响的黎巴嫩局势变得更加动荡,加剧了该国的安全风险。
▲爆炸后的贝鲁特
黎巴嫩位于西亚地中海沿岸,一方面,它是一个历史悠久,风光旖旎的美丽国度,被世人称为“中东瑞士”;但另一方面,由于黎巴嫩的特殊国情,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遭受战火的蹂躏和贫穷的困扰,局势长期动荡,安全风险较高。
黎巴嫩传统安全风险成因分析
通过对过往情况的分析,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今天黎巴嫩安全风险的成因,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因素: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结构畸形、地理位置特殊、宗教信仰复杂。
黎巴嫩国土面积狭小,仅为km2,仅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地级市,和山东省德州市的面积大体相等。该国国土呈狭长带状分布,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境内多崇山峻岭,少沃野平原,全国50%以上都是海拔超过千米的山地。和中东其他国家相比,黎巴嫩国内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矿产资源少且利用率低。天然矿藏仅限于铁、铅、铜、褐煤和沥青等,缺乏贵重金属和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
▲黎巴嫩地形图
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了黎巴嫩畸形的经济结构:由于国内山地多,不适合耕作,黎巴嫩的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一直较为落后。粮食长期不能自给,基本依赖外国进口。另外黎巴嫩的工业也非常薄弱,只有一些基础的加工行业,如木材、家具、纺织等行业,重工业和高科技产业非常少。在农业和工业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黎巴嫩的经济支柱主要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特别是服务业中的旅游业。
由于黎巴嫩距离欧洲较近,且拥有海滩高山峡谷等秀美风光,还保留如巴尔贝克神庙等很多历史古迹,由这些自然和人文遗产所衍生出的旅游业成为了黎巴嫩的经济支柱产业。在内战前,黎巴嫩每年的入境游客大概万人次,旅游收入占全国GDP总量的20%以上。近年来,每年也都有大量的欧洲游客选择到黎巴嫩来度假旅游,给黎巴嫩带来了一笔客观的经济收入。但是这种工农业落后,主要依靠旅游业驱动发展的畸形经济结构存在着很大隐患。
▲黎巴嫩巴尔贝克神庙
工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没有坚实基础的经济发展是脆弱的。这种脆弱畸形的经济结构,受外界影响极大,一旦黎巴嫩国内发生战乱或自然灾害,造成外来游客流失,经济就势必将陷入停滞。而且由于粮食等生活必需品都依赖进口,一旦国内发生动荡,对外贸易通道受阻,黎巴嫩将很有可能发生饥荒,而饥荒又将会进一步加剧社会局势的动荡。
黎巴嫩人口只有万,这与我国的地级市中的浙江台州市相当,虽然人口不多,但是其国内的宗教信仰成分非常复杂。究其原因主要由于黎巴嫩地处亚欧非交通的咽喉要道和东西方战略要冲,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黎巴嫩成为历史上各个民族迁徙的走廊和各国商旅的必经之路,也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黎巴嫩宗教信仰人数比例分布
因此黎巴嫩在历史上一直受到多重外来文化的影响,曾遭受过多个不同的外来民族的侵略和殖民统治。几千年来,黎巴嫩先后被埃及、巴比伦、波斯、罗马的占领,7到16世纪初黎巴嫩又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年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吞并。年黎巴嫩成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直到年,黎巴嫩才从法国人手里获得了独立。外来的殖民统治和过境的行人商旅,为黎巴嫩打上了多元文化的烙印。
在黎巴嫩,主要居民为阿拉伯人,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有伊斯兰教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还有基督教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总体来说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平分秋色,46%信奉基督教,54%信奉伊斯兰教,各占总人口的一半。由于没有占人口压倒性优势地位的主体宗教信仰,为了争夺权力,几百年来,黎巴嫩国内的穆斯林和基督徒争斗不休。国内的政党组织和议会选举也基本上是以宗教信仰划线站队,矛盾重重。比如根据年《民族宪章》,黎巴嫩总统、总理和议长必须分别由基督教马龙派、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人士分别担任。
▲黎巴嫩宗教信仰地理分布
宗教的差异也造成了黎巴嫩国内的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分化,从社会经济地位看,黎巴嫩国内的基督教徒普遍比穆斯林更富有,受教育程度也更高,穿着更讲究,居住条件也更好。非天主教基督徒和天主教徒处于经济社会的最顶端,伊斯兰教德鲁兹派位于中间位置,逊尼派处于中下层,而什叶派则处于最底层。
除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大宗教之间的斗争之外,黎巴嫩各宗教内部的教派矛盾也十分尖锐,伊斯兰教的什叶派和德鲁兹派,基督教的马龙派和天主教、希腊东正教之间相互视为异端,龃龉不断。
在穆斯林社群中,什叶派普遍认为自己的政治地位相对较低,其政治权力份额无法如数兑现,不少权益被逊尼派和德鲁兹派瓜分;而在在基督徒社群中,希腊东正教徒普遍抱怨马龙派明显挤占了等其他教派的份额。
宗教矛盾和教派冲突造成了黎巴嫩历史上长期的战乱,比如在黎巴嫩埃米尔巴希尔二世(年至年在位)倒台后,爆发了长达20年的马龙派农民针对封建领主的暴动和德鲁兹派与马龙派之间的武装冲突;在年2月更是爆发的以基督教马龙派长枪党支持的夏蒙阵营,同以穆斯林社群为代表的、主张黎巴嫩并入叙利亚的反对派阵营之间的武装冲突。
▲年黎巴嫩内战老照片
另外由于黎巴嫩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巴勒斯坦、以色列、叙利亚这些号称“中东火药桶”的冲突地区相互毗邻,彼此接壤。使得黎巴嫩国内的宗教冲突和教派矛盾,频频卷入到了中东地区的国际争端当中,也造成了外来势力频繁干预插手黎巴嫩国内事务的局面。
其中年4月15日爆发的黎巴嫩内战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内战的一方是为了躲避以色列打击,退入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游击队与黎巴嫩国内持同一信仰的的穆斯林武装所结成的联盟,而另一方则是以色列支持的基督教长枪党民兵,内战持续了16年之久,造成了十余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而以色列为了追剿躲入黎巴嫩的巴勒斯坦游击队,于年6月,出动军队6万余人,在黎巴嫩国内马龙派长枪党的配合下,大举入侵黎巴嫩,深入黎境约90公里,占领了约平方公里的土地。史称第五次中东战争。
▲真主党旗帜
随着以色列的入侵,美国、法国、伊朗、叙利亚、沙特等国也都纷纷插手黎巴嫩内政。并出于各自目的,积极支持和扶植黎国内的一方政治势力,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开始对黎巴嫩实行委任统治时。法政府就大力支持马龙派社群,视其为抗衡日益兴起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和穆斯林社群、强化法国殖民统治的可靠盟友。而在年,美国海军陆战队更是应黎巴嫩政府的要求在贝鲁特登陆,以武力支持谢哈布当选新一任黎巴嫩总统。而在年,在伊朗帮助下成立的什叶派伊斯兰政治和军事组织-真主党游击队宣告诞生,目前,真主党已经发展成为黎巴嫩国内的最大政党。
长期的战乱和宗教冲突,严重影响了黎巴嫩的经济发展,年黎巴嫩GDP总量为亿美元,人均GDP收入为美元,GDP增长率为1.5%。在GDP总量上,黎巴嫩与中国新疆的乌鲁木齐、贵州遵义、河北廊坊等地比较接近。仅处于我国三四线城市的水平。黎巴嫩的人均GDP收入换算成人民币约为5.5万,这和我国山东聊城几乎一致。因此无论从总量还是人均来看,黎巴嫩的经济发展都是比较落后的。
免责声明:本文代表作者独立观点,本平台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ms/4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