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酒渣鼻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210310/8733703.html坦白地说,一个人生命有限,不一定遇上大时代。同样坦白地说,“大时代”也许从来都是从“小时代”里孕育而来,两者其实很难分割。抱怨自己生不逢时,不过是懒汉们最标准和最空洞的套话。——韩少功当不了太阳的人当一只萤火虫也许恰逢其时
文
韩少功
来源
《人生忽然》
在作家群体里混上这些年,不是我的本意。
我考中学时的语文成绩很烂,不过初一那年就自学到初三数学,翻破了好几本苏联版的趣味数学书。全国恢复大学招生考试前,我一天一本,砍瓜切菜一般,靠自学干掉了全部高中课程,而且进考场几乎拿了个满分(当时文理两科采用同一种数学试卷)—闲得无聊,又把仅有的一道理科生必答题也轻松拿下,大有一种逞能炫技的轻狂。
我毫不怀疑自己未来的科学生涯。就像一些朋友那样,一直怀抱工程师或发明家之梦,甚至曾为中国的卫星上天懊丧不已—这样的好事,怎么就让别人抢在先?
黑板报、油印报、快板词、小演唱、地方戏……卷入这些底层语文活动,纯粹是因为自己被抛入乡村,眼睁睁看着全国大学统统关闭,数理化知识一无所用。这种情况下,文学是命运对我的抚慰,也是留给我意外的谋生手段—至少能在县文化馆培训班里混个三进两出,吃几顿油水稍多的饭。
可惜我底子太差,成天挠头抓腮,好容易才在一位同学那里明白“论点”与“论据”是怎么回事,在一位乡村教师那里明白词组的“偏正”关系如何不同于“联合”关系。如果没有民间流传的那些“黑书”,我也不可能如梦初醒,知道世界上还有契诃夫和海明威,还有托尔斯泰和雨果,还有那些有趣的文学啊文学,可陪伴我度过油灯下的乡村长夜。
后来我终于有机会进入大学,在校园里连获全国奖项的成功来得猝不及防。现在看来,那些写作确属营养不良。在眼下写作新人中闭上双眼随便拎出一两个,大概都可比当年的我写得更松弛、更活泼、更圆熟。问题是当时很少有人去写,留下了一个空荡荡的文坛。国人们大多还心有余悸,还习惯于集体噤声,习惯于文学里的恭顺媚权,习惯于小说里的男女都不恋爱、老百姓都不喊累、老财主总是在放火下毒、各条战线永远是“一路欢歌一路笑”……
那时节文学其实不需要太多的才华。一个孩子只要冒失一点,指出皇帝没穿衣服,便可成为惊天动地的社会意见领袖。同情就是文学,诚实就是文学,勇敢就是文学。宋代陆放翁说“功夫在诗外”,其实文学在那时所获得的社会承认和历史定位,原因也肯定在文学之外—就像特定棋局可使一个小卒胜过车马炮。
解冻和复苏的“新时期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很像五四新文化大潮时隔多年后的重续,也是欧洲启蒙主义运动在东土的延时补课,慢了一两拍而已。双方情况并不太一样:欧洲人的主要针对点是神权加贵族,中国人的主要针对点是官权加宗法;欧洲人有域外殖民的补损工具,中国人却有民族危亡的雪上加霜……
但社会转型的大震荡和大痛感似曾相识,要自由、要平等、要科学、要民富国强的心态大面积重合,足以使西方老师们那里几乎每个标点符号,都很对中国学子的胃口。
毫无疑问,那是一个全球性的“大时代”—从欧洲17世纪到中国20世纪(史称“启蒙时代”),人们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变革大破大立,翻天覆地,不是延伸和完善既有知识“范式”(科学史家T.S.Kuhn语),而是创建全新知识范式,因此释放出超常的文化能量,包括重新定义文学,重新定义生活。
李鸿章所说“三千余年一大变局”当然就是这个意思。历史上,也许除了公元前古印度、古中东、古中国、古希腊等地几乎不约而同的文明大爆炸(史称“轴心时代”),还鲜有哪个时代表现出如此精神跨度,能“大”到如此程度。
不过,“轴心”和“启蒙”都可遇难求,大时代并非历史常态,并非一个永无终期的节日。一旦社会改造动力减弱,一旦世界前景蓝图的清晰度重新降低,一旦技术革新、思想发明、经济发展、社会演变、民意要求等因缘条件缺三少四,还缺乏新的足够积累,沉闷而漫长的“小时代”也许就悄悄逼近了——前不久一部国产电影正是这样自我指认的。
在很多人看来,既然金钱已君临天下,大局已定,大势难违,眼下也就只能干干这些了:言情,僵尸,武侠,宫斗,奇幻,小清新,下半身,机甲斗士……还有“坏孩子”的流行人格形象。昔日空荡荡的文坛早已变得拥挤不堪,但仔细品一品,其中很多时尚文字无非是提供一些高配型的低龄游戏和文化玩具,以一种个人主义写作策略,让受众在心智上无须长大,可以永远拒绝长大,进入既幸福又无奈的自我催眠,远离那些“思想”和“价值观”的沉重字眼。
大奸小萌,或小奸大萌,再勾兑一点忧伤感,作为小资们最为严肃也最为现实的表达,作为他们的华丽理想,闪过了经典库藏中常见的较真和追问,正营销一种抽离社会与历史的个人存在方案—这种方案意味着,好日子里总是有钱花,但不必问钱来自哪里,也不必问哪些人因此没钱花。中产阶级的都市家庭,通常为这种胜利大“抽离”提供支付保障,也提供广阔的受众需求空间。
文学还能做什么?文学还应该做什么?一位朋友告诉我,“诗人”眼下已成为骂人的字眼:“你全家都是诗人!”这说法不无夸张,玩笑中却也透出了几分冷冷的现实。在太多文字产品倾销中,诗性的光辉,灵魂的光辉,正日渐微弱黯淡甚至经常成为票房和点击率的毒药。
坦白地说,一个人生命有限,不一定遇上大时代。同样坦白地说,“大时代”也许从来都是从“小时代”里孕育而来,两者其实很难分割。抱怨自己生不逢时,不过是懒汉们最标准和最空洞的套话。
文学并不是专为节日和盛典准备的,文学在很多时候更需要忍耐,需要持守,需要旁若无人,需要烦琐甚至乏味的一针一线。哪怕下一轮伟大节日还在远方,哪怕物质化和利益化的“小时代”闹腾正在现实中咄咄逼人,哪怕我一直抱以敬意的作家正沦为落伍的手艺人或孤独的守灵人……那又怎么样?
我想起多年前自己在乡村看到的一幕:当太阳还隐伏在地平线以下,萤火虫也能发光,划出一道道忽明忽暗的弧线,其微光正因为黑暗而分外明亮,引导人们温暖的回忆和向往。
当不了太阳的人,当一只萤火虫也许恰逢其时。
换句话说,本身发不出太多光和热的家伙,趁新一轮太阳还未东升的这个大好时机,做一些点点滴滴岂不是躬逢其幸?
这样也很好。
THE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严晓星:漫谈金庸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徐新对话刘成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长三角论坛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新书分享会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
《谢辰生口述》
《袍哥》
《年羹尧之死》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传奇中的大唐》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mj/9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