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萤火虫 > 萤火虫的繁衍 > 人民日报评论精评消除百年时差,他们就是我
当前位置: 萤火虫 > 萤火虫的繁衍 > 人民日报评论精评消除百年时差,他们就是我
温馨提示:徐徐老师选了这篇主题高频、写法经典的时评给予精评,以期对同学们的议论文写作以帮助,对高考作文的冲刺以助力。陆续还会推出一些点评。徐徐老师对人民日报评论的点评,已大量发表于《语文报》《意林作文素材》《帅作文》等报刊,即将由东方出版社结集成《巅峰笔法》出版,可谓篇篇精品。拖到文后,有下载方式,可打印背读!
往期回顾
人民日报评论精评:穿“国潮”赏“国漫”,“国风”为何成流量密码?
人民日报评论精评:青春后浪、抗美援朝
人民日报评论精评:“三牛”精神、清澈的爱
人民日报评论精批:“春运母亲”因何两次感动中国?
人民日报评论精批:勤俭节约、文化地标
人民日报评论精评:你好李焕英、阿木爷爷
年鉴
人民日报评论硬核摘抄、微时评点评、主题阅读汇编(文末打印版))
写作关键词:建党百年、感染力强、极富辩证
消除百年时差,他们就是我们同龄人
(以百年党史布景,将前浪后浪同框,亲和力、感染力立现)
徐之人民日报评论年6月13日点评:徐徐语文坊
当下,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火热举行。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两“地”叠唱,意义倍增。)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电影《》作为开幕影片,展现着这一“初心之地”的红色印记,也表达着对百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点火者”的深情礼赞。(“初心之地”“点火者”,专用引号,意味隽永,使人联想到先驱者丹柯之初心如磐,化心为火,用铁的意志引领黑森林里的人们走向光明大草原。)(本段阐述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电影《》作为开幕影片并概括其意义所在。)
《》以细腻的故事和细节,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大事件的过程。阅读马克思主义文献时求知若渴的神情,罢工抗议中愤怒的呐喊,谈及革命理想时神采飞扬的面庞……构成了当时中共一大参会人员最生动的模样。(《》中的“小”:求知如渴的神情、愤怒的呐喊、神采飞扬的面庞。电影语言之立体多感。)宏阔的历史中,既有大江大河,也有暗流涌动,共同汇就一个时代的景深(“景深”这词好,巧妙写出了小大之辩、明暗之交)。大历史中的小细节,更能给予人们深刻透彻的领悟与震撼人心的力量。(“大行”顾及“细谨”,更能动人肺腑。)(本段阐述《》能以小细节展现大事件。)
虽说电影是艺术与现实的交汇,却足以使荧屏前的观众与历史人物产生感同身受的链接。(前用“交汇”,后用“链接”,形神兼备。)百年前,正是这样一群平均年龄不过28岁的年轻人,怀抱着坚定的信仰,从五湖四海而来,肩负着救亡图存的使命,突破各方势力的阻挠,相聚在上海,让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拯救了人类;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一群青年书生又成了点燃中国大地的火种;而刚刚离我们而去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追寻的信念就是成为一颗“影响世界的种子”……)他们中,有的人为革命身陷囹圄,却不改救亡图存初心;有的人冒着被抓的风险,重返被查封的印刷厂印刷杂志以启民智、聚民心;有的人投身工人运动,领导劳动人民群众奋起抗争,头破血流也不后退一步……(三句排比,三种聚焦——不忘初心的、启迪民智的、领导群众的,三人成“众”,众志成城。)历史已经足够波澜壮阔,不需要复杂的表达,即便以平实的镜头语言呈现也能有强大的感染力。(平地惊雷方发聩!)(本段阐述百年前的这群年轻人如何点亮救亡图存的革命火种。)
从年到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如果将这百年时光折叠,(“折叠”百年时光,比拟之妙也。)与活跃在历史上的革命先烈见上一面,就会发现在这一时期他们也只是和你我同龄的年轻人。他们以青年之热血和无畏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着,也感染和指引着一代代青年树立远大志向,继续奋斗前行。(“感染”与“指引”,摆渡今昔的万能词。)今日,无数年轻的身影依然活跃在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地方。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驻村干部双脚扎进泥土,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与智慧;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上,青年科技工作者潜心钻研,助力九天揽月、深海探秘梦想成真……(“乡村振兴”“科技强国”是时代的脉搏,是最需要挥洒青春汗水的主战场。)尽管我们不能一一唤出他们的名字,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心怀敬意。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在自己的岗位勉力耕耘,汇聚成了强国富民、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本段阐述百年后的青年对“同龄人”精神的赓续传承。)
投身革命历史洪流使人伟大,但回归生活,他们也是你我一般的平凡人,有鲜活的性格和饱满的情绪。(好一个“平凡与伟大”的辩证法。)影片里,志同道合的革命者也会因为具体问题的分歧争得面红耳赤;在回忆起高中举人的同乡面对封建强权却无法抬头做人时,何叔衡也会委屈流泪;刘仁静等年轻人初到上海,也会被繁华夜晚吸引,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面红耳赤”“委屈流泪”“充满好奇”……正是在议论文中能巧妙运用记叙文的“画龙”之法,才使议论之“点睛”能成功腾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真实的情感流露,伟大的形象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我们也更能知道他们以平凡之小我,投身伟大之事业的不易。(人物越是有血有肉,就越是能让人感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可贵!)百年岁月苦难辉煌,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改变中国命运,到挺起中国脊梁,再到书写中国奇迹,(“改变”“挺起”“书写”——正如鲁迅所说,青年人“所多的是生力”,有一股“初生牛犊般天真而新鲜的锐气”。)一代代青年奋斗的身影同样打动了无数人,也让人们更加珍惜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本段阐述改变中国命运、书写中国奇迹的人其实都是很平凡的年轻人。)
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力量,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力、少年气、儿童心,都是世间的原创力。)创造新的历史,是致敬历史最好的方式。(此句堪称警策!)今天,我们不用面对烽火硝烟,也鲜少会有生死抉择,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在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发光发热,正是创造伟大事业的第一步。(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连萤火虫也能成就夜的美丽!)(末段收束在用平凡造就不平凡的殷殷期望中。)
总评:在建党百年众多宏大论述中,这篇时评让人眼前一亮。首先它极具感染力。作者用“消除时差”“链接”“折叠”等表述,巧妙将百年前的青年与当代青年同框,用同理同情同位的方法贴着青年跑,让当代青年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让青年去“勉力耕耘,汇聚成了强国富民、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再次,论述极富辩证性。有小大之辩,作者高度肯定电影《》用小细节反映大事件大历史的智慧和真诚;有伟大与平凡之辩,指出百年前的青年“以平凡之小我,投身伟大之事业的不易”,继而鞭策当代青年“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还有新旧传承之辩,百年前的青年点燃了救亡图存的“火种”,百年后的青年又成了“发光发热”的中国奇迹,成为“创造新的历史,是致敬历史最好的方式”的最好注脚。
赋予语文最美好的姿态
(选自徐小平《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评测》)
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最能抵达学生生命和灵魂的教育,因此,语文教育应该是最烂漫、最诗意、最原生、最有气质的教育。说到底,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生态型的教育。它应该自然、和谐、平衡、美好、开放、创新,也应该最不机械、最不功利、最不喧嚣。语文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能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使命。
有人说,语文就是生命,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天生浪漫,这样的表述,可谓把握了语文的命理。从生物学的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目光和心灵是水做的,水做的东西会天然地喜欢水,喜欢柔软,喜欢青翠,喜欢辽阔,喜欢自然。人的目光和心灵遇到这些水性的东西才愿意停靠,因此语文只有回归水性回归自然才是语文的王道。多年来,我一直执着于语文某种最健康最有生长力的教育。最初,这种执着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后来,就渐渐自觉了,并开始了有意识地探讨和研究。我明白了自己一直在追求一种生态型的大语文教育,潜意识里想以此来抵抗和解构当下那种碎片化、机械化、功利化、反自然的小语文教育。
具体说来,我的这种生态型的大语文教育会有如下构建:
它的备课,水土当丰厚,预设当留白。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多博大精深,中国的语文就有多博大精深。我们的生活有多宽广辽阔,我们的语文就有多宽广辽阔。你妄想以走马观花的方式来准备语文课,对不起,你的语文课就只能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你连自己都无法开朗和陶醉,就更不用说开朗和陶醉学生了。我们语文教师应该用一颗写文章的心来对待我们的语文备课。上乘的语文备课应该具备好文章的一切美点。只有水土丰厚了,准备充足了,我们语文课才能“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才会出现“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的奇观。
但我们的语文备课,也不能太过追求完美,预设上甚至不必面面俱到,应当允许在适当的留白、适当的不设计中,让学生自己去生成去创造。正如一部文学作品的完成,只有留有读者再创造的余地,这部作品才有生机。曾经有一位教师这么思考道:作为一名在教坛耕耘多年的教师,走进新课程,我才知道,曾经有那么多美丽的瞬间,被我忽视;有那么多关键环节,被我垄断;关闭孩子们未知心窗的,不是别人,恰是我自己。是我工作到深夜才完成的近乎“完美”的教学设计,堵住了他们泉涌的思想;是我的滔滔不绝、规范细致的教授,浇灭了他们自由驰骋的想象;是我连篇累牍、整齐划一的练习、测试造成了他们的单调乏味;是我的小心翼翼、唯恐其越雷池半步的谨慎,折断了他们奋飞的翅膀……这位教师的反思,实在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中人深思。
它的上课,真情是底色,激情是美色。其他的课,可以客观,可以理性,可以不动声色,但语文课绝对不可以。没有真情和激情的语文课,绝对不是好语文课。因此,在语文课上,嬉笑怒骂,涕泪交流,拍案叫绝,击掌长叹,偃仰啸歌,是常态,也是正态。现代作家梁实秋记载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就是对语文教师上课状态的一种最好的描述。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们语文教师,选择了在黑板前站立,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永恒的姿势,一种使命,一种宗教狂热,一种默默无闻光明磊落的情怀。就意味着我们要用我们的灵魂来唤醒学生的灵魂,来引导学生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好、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因为“文以载道”,语文的人文与人道,是正需要用“心”和用“情”来传达的,故语文教师的课应该是最性情、最饱满、最有声色的课。如果一个语文教师总是将自己的课上得面无表情、六亲不认,那么,大可恭喜你,你的语文课从此就可到头了。南宋教育家陆九渊就非常注重这种心教,他说:“吾与人言多就血脉上感移他,故人之听之者易,非若法令者这为也。”故他不立学规,学生们便能仪容庄重,相观而化。
它的课堂,生机要盎然,生成要饱满。语文课堂,应该是一棵树的形象。这棵树,在不断拔节生长,与风对话,与鸟对话,与叶对话,碰撞出花,碰撞出果。如果一堂语文课,只有获得,没有生成;只有记得,没有爆破,没有一两个学生忽然冒出一两句有灵性的话,或者表达出自己有个性的见解,那么就可以说,这堂语文课,学生的生命集体不在场,是一堂反自然的语文课。《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孔子与学生们的一堂课,有正襟危坐者,也有弹琴鼓瑟者;有畅谈经天纬地者,也有抒怀暮春咏归者——多自由,多有生趣,这就是一种生态型的大语文课。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就是让学生读个书,都会兴致盎然地编排出很多种方式:有教师或学生的领读,有指名读,有分组读,有分角色读,有对读、齐读,也有换身份读、换语气读……这样读来,虽然重复了很多遍,但由于变换了形式,变换了重点,学生仍会感到新鲜,感到愉悦,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各种朗读中,增强了语感,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和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生成,可以想见,就绝对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复合的、发散的,成几何级倍增的。
它的教学,安静中丰富,慢功中细活。语文课,我一贯主张少电光声色,多笔墨纸砚,方式越传统越好,课堂越简约越好。课件,不是必须,就不要多用:与其快速展览,不如慢慢板书;与其让学生眼观,不如让学生手记。有些课件,满满当当,音乐、画面、视频,无比撞击,一堂课下来,学生感官是愉悦了,可语言文字呢?却毫无长进。语文,天生当沉潜,当斯文,当让学生在安静中去丰富,在口头笔头的一言一语、一笔一画中去潜滋暗长。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就一直贯穿一种极简主义——极少使用现成的课件,备课大都是笔记的,板书大多是手写的,而且每每讲课或讨论到关键处,我就一定会停下来,让学生们自己在笔记本或课本上记录、归纳和总结,以便他(她)日后回味和反思。我觉得这样做的语文才是有温度的语文,因为它有每个生命体的参与和做功。
语文教育一定要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听说读写,样样都要到位,不能走过场,更不能偏废。听,就要有思考地听;说,就要有质量地说;读,就要有收获地读;写,就要有想法地写。譬如写字,即使是高中课文,其中的生字也一定要抄写;课文,一定要让学生多背,背了还要字字句句默写,不能走过场;一定要培养好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品质:查工具书、做圈点批注、做摘抄、做改错,写周记、写读后感等,切莫粗枝大叶,急功近利。
说到底,语文教育永远是一种原生态的慢工细活,永远与工业化、流水线无关。
它的阅读,吟哦中会意,涵泳中顿悟。语文课堂的标志就是朗读。朗读,是一种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字词、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感的实践活动。少了朗读的语文课,是踩在自己骨头上的语文课,毫无美感,只有痛感。所谓书声琅琅,琅琅,是美玉声,更是生命的涌动声。一堂语文课,至少应该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吟咏中度过,甚至包括各种文本的做题,都不应该忽视这点。有吟哦的阅读,是体悟顿悟的自然生成;没有吟哦的阅读,是简单粗暴的拔苗助长。
对于文本,除了重诵读,还应重涵泳——沉潜往复,字斟句酌,让学生在文章的文脉肌理中,自己去触摸,去发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此才能把握语言文字的本味。除了重视对课文的品析阅读,生态型的大语文还必得重视课外阅读。首先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名著名篇一定引导学生读到位。对于名著的阅读,可以采用开专题讲座、写读书报告、办读书板报、改写续写名著等形式来引导推进,切不可以没时间为借口而偏废。我在学生高一时就利用每次课前的三到五分钟让学生读《论语》;高一读完《论语》,高二如此这般又读完《孟子》。其实如果设想更大胆些的话,每周是可以直接拿出两三节语文课来让学生去图书馆阅读的。于永正老师不是说过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其实很简单,就是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它的写作,入法是得道,出法是王道。对于写作,应讲究出入之道。尤其是对待考试作文,除了应让学生储备相应的素材、章法、立意的知识外,还必得教给学生一定的文章之法、作文之道。有人比喻应试作文,就是带着镣铐在跳舞。古代的诗词歌赋,无不是带着镣铐在跳舞,那些格律上要求,远比今天的写作要求要复杂。所以,写作,首先要让学生认识“镣铐”、熟悉“镣铐”,游刃有余之后,就自然会忘记“镣铐”,就自然会跳出既符合考试要求、又充满灵性的文章来。所以,作文教学首先必得有入法;但入法不是目的,最终能跳出来,写出随心所欲而不越矩的文章才是王道。
当然,为了语文写作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在作文之道上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之外,还必得要让学生多练笔,多创作,这才是正道。平时除了每学期的几次大作文外,还要让学生写日记、周记,写随笔、搞创作等。巴金先生说:“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也透露,高中语文课程将会有颠覆性的变化,务必倡导学生搞文学创作,模仿写诗,写散文,写戏剧。他解释说,这是一种必要的审美教育。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非常赞同这种做法,觉得这种做法是在还原语文的本位。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实验小学有一位叫杨巧云的语文老师,从来名不见经传,也没见她上过什么公开课,但就是在市调考中班上的语文成绩特别靠前,这引起了一些教育专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mj/8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