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世间风云变幻,转眼间天下就要换一副模样。这句诗耳熟能详,然而其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实际上是借用古代李贺的名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而且这句诗曾在后世很多人的作品中出现过,因为它所代表的意思经久不衰,写出了事物的交替规律。
这句诗出自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说起李贺,很多人都对他“诗鬼”的称号有所印象,李白为诗仙,他为诗鬼,两人共同为唐朝历史中的两大诗词巨匠。诗鬼李贺之所以被冠以鬼的名号,是因为他诗词中有很多邪魅魍魉的题材,再加上其写作手法惊艳出奇,使人佩服却无法模仿。
但是,李贺的一生,实际是非常悲惨凄凉的,或许是因为他才华横溢锋芒太露,或许是因为他字字泣血,以命抒写自己的愁情。贞元五年(公元年),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王室之家”。虽然是李唐后代,但是祖先曾为了避武则天时期的祸乱而放弃荣华富贵,因此他们家族别说权利了,连富贵都谈不上。
李家这位公子在街坊四邻中都是极有名气的。他长得很有特色,眉毛相通,身体瘦小,仿佛风一吹就要追随而去。他的名气不仅是因为其相貌,主要是因为智力。李贺从小就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七岁就能作诗词。他的美名渐渐流传到远方,被当时的才子韩愈知道了。
韩愈对这个七岁小儿十分好奇,于是便和好友皇甫涕一起去拜访他。到了他贫瘠的家中,看到这个瘦瘦小小的男童,皇甫涕提出《高轩过》一题。“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李贺所作的《高轩过》使两人大为赞叹,称赞他是少年奇才。
事实上,李贺绝不仅仅是一个天才,他对于诗词的热爱和狂热追求才是其能够成才的原因。李商隐《小传》中曾写道: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他对于文学、诗歌的热爱是异常高涨的,几乎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元和二年(公元年),18岁的李贺已及冠。彼时,由于他父亲去世,又已经娶妻,需要出去谋一个生计养家糊口。正巧这时,韩愈写信给他,鼓励他考科举夺取功名。在三年守孝之后,他便背上行囊准备踏入自己的仕途路。然而他未想到,等在他面前的是败兴而归。
当时,李贺在科考中声名大噪,以一首《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惊艳四方,考官无不拍手称绝。但是名声一词,绝不是什么好的兆头。他被同考的考生嫉妒,状告他没有考试资格。原来,他父亲名“晋肃”,与“进士”同音。虽然这本就是无稽之谈,但是却被当时很多人打压,李贺还未考取进士就被驱逐出考场。
直到四年后,因他之前参与过科考,又借着韩愈以及其他认识的名人推荐,以及祖上的李唐皇室血脉,在长安做了一个九品小官奉礼郎。实际上,奉礼郎就是看管祭祀器具的人员,平常他多与祭祀一事打交道,时间长了,竟也产生了感情,于是专门开始写那些祭祀中的神鬼传说。“鬼灯如漆点松花”,比如《南山田中行》写了他在观赏草原景色后,将祭祀的神秘和恐怖融入景色中,使灯光、萤火虫都散发着幽然的意境。
但是,才子李贺终究无法忍受屈居这一官位,还是在三年后离职。他或许是见惯了官场上的蝇营狗苟,或许是真的感觉出来自己已经费尽心血,再也无法拖着病体奔波在工作中。在回家的路上,他写下了这首《金铜仙人辞汉歌》表达自己不得志的苦衷和身世浮沉的概叹。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被历来传唱和引用,成为千古绝句。
本以为绝句无人能对,但是在北宋时期,石延年曾吟诵“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的千古奇对。这联句与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异曲同工之妙,将感情通过时间的流逝烘托出来。或许,这就是诗人之间的共通之处吧,可以将无情之物赋予感情,将有情人诉说成无情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mj/1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