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黎巴嫩大爆炸后,重生之路依然漫长


作者:一界·丛零

编辑:一界·丛零

当地时间8月4日傍晚,黎巴嫩贝鲁特港口区发生剧烈爆炸,截至11日下午,已造成至少人死亡,多人受伤,约30万民众无家可归。

黎巴嫩政府第一时间对爆炸展开调查,但此举仍不能平息民众怒火。

黎巴嫩多地爆发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抗议者表达对政府处理爆炸事故的不满,甚至还一度冲入外交部、经济部以及能源部大楼,要求政府“腐败”的统治者下台。

黎巴嫩总理迪亚卜10日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政府集体辞职,以呼应民众寻求“真正的变革”的呼声。

迪亚卜表示:本届政府执政以来一直努力寻求改革,但遭遇巨大阻力。而黎巴嫩的腐败体系难以根除,此次爆炸就是政府官员贪腐成风的结果。

不过,贝鲁特大爆炸只是压垮迪亚卜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黎巴嫩国内各种问题实质上都蕴含着深层次的政治与经济原因,当下的暴力示威也是之前示威活动的另一种延续。

“民主协和体制”下无休无止的党同伐异

黎巴嫩自其独立之初起就采用了西方民主的体制。

因此,欧美政界人士常常赞扬黎巴嫩为“中东民主灯塔”、“阿拉伯的开明希望”。法国驻黎巴嫩大使于年曾公开称赞黎巴嫩模式,将它誉为“有助化解中东暴力冲突的典范”。

然而,作为“协和式民主”楷模的黎巴嫩为何却闹到了如此田地呢?

问题就出在了其教派权力共享制度上。

在被称作“拼盘国家”的黎巴嫩,国内大小宗教派别就有18个,包括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基督教马龙派、希腊正教派等。

在这样一个党派政治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的国家内,原本教派间的细微差异在实际利益的催化下被无限放大,使得教派间矛盾逐渐激化、不可调和。

就像当地一句谚语所描述的:

“三个爱尔兰人在一起,便会组织两个政党;三个黎巴嫩人在一起,便会产生三个政党并拥有各自的武装民兵。”

最终这些不同教派和民族群体将这片弹丸之地划分成若干政治势力,使得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极为复杂。

党同伐异,无休无止。

在黎巴嫩,总统必须为基督教马龙派,总理为逊尼派穆斯林,国会议长为什叶派穆斯林,议会中基督教议员和穆斯林议员的比例为5:5。

这种教派权力共享的体制看似公平,实则却不利于黎巴嫩的长期发展。

第一,这只能维持政局的短暂稳定,因为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和影响力无法永远定格在特定时期,什叶派在内战后的势力增长导致政治权利的重新洗牌即可证明。

第二,框定化的权力分配体系实质上强调了教派间、人与人身份之间的区别,堵住了世俗派别参政的道路。

第三,各教派在内战结束后都忙于巩固自身势力,政治教派主义愈演愈烈,频频致使黎巴嫩在推行政策时陷入僵局。

而国家民生到底如何?没人在乎。

否则也不会放任吨硝酸铵存放港口如此之久,酿成如今的悲剧。

显而易见,从年的《国家公约》到年的《塔易夫协议》,一次次更改权利共享体系中的权力分配比重,不过是刻舟求剑罢了。溯其根源,是其璀璨“民主协和体制”下从未真正得到解决的政教合一问题。

依赖侨民汇款的经济平衡终被打破

在内战爆发前,黎巴嫩无论是金融产业、新闻传播还是文化娱乐产业,都是中东发展得最好的,其首都贝鲁特更是被誉为“东方小巴黎”。

但在年经济危机过后,黎巴嫩政治腐败和经济无能的问题暴露无遗。

一方面,黎巴嫩实体制造业不足,同时缺少像其他阿拉伯国家丰富的油气储备,只能依托于脆弱的虚拟金融来维持国民经济运行。

另一方面,黎巴嫩的境外人口多于本国人口,其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也主要依靠侨民汇款。

得亏之前黎巴嫩汇率相对稳定,对进口商品进行补贴,才能维持黎巴嫩人民的生活。然而一旦海外侨民、全球经济出现问题,黎巴嫩的源头资金储备就将面临枯竭。

然而由于近年来周边的地缘冲突和油气价格震荡,黎巴嫩海外汇款大幅减少,美元储备消耗殆尽。

为了暂时维持经济稳定,国有银行疯狂借钱,用新账抵旧账,直到年8月,黎巴嫩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不再有机构愿意将钱借给黎巴嫩。

9月,黎巴嫩由于汇率动荡,宣布进入经济紧急状态。

10月以来,政府公债已高达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黎巴嫩货币疯狂贬值,国民储蓄旦夕之间变成了原来的九分之一。

双重汇率更是让黎巴嫩汇市陷入了更大混乱中:大量进口商为规避风险而停止进口。

物价上涨、失业、贫困、债务等问题接踵而至。

而年的疫情使得本就在苦苦支撑的几百家企业应声破产,政府又束手无策,国内经济状况岌岌可危。

政府债台高筑,人心惶惶,如同一盘散沙。

与此同时,黎巴嫩政府为填补巨大的资金缺口,提高了各项税收。

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也在下降,包括首都在内的多地频繁出现长时间停电、用水安全等问题。

这次爆炸更使黎巴嫩的旅游业与金融业遭受重创,对外贸易与港口经济毁于一旦。无论是黎巴嫩持续的反政府抗议游行,还是现任政府的辞职,都使黎巴嫩经济雪上加霜。

大国博弈:另一场政治游戏即将开始

黎巴嫩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战略要道上,是海运贸易进出中东的重要通道,其地理位置之优越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当前混乱的局面也极可能引发新一轮大国和地区国家博弈。

首先引人注目的是法国政府此次高级别、反应迅速的援助行动。

法国在爆炸发生第二天就派出两架飞机向黎巴嫩输送55名搜救人员和25吨医疗物资。

法国总统马克龙也于8月6日亲自到贝鲁特受爆炸影响最严重的街区进行慰问,并承诺法国将无条件地支持黎巴嫩人民。

然而,法国这次访问或存在其他潜在意图。

其一,法国身为黎巴嫩前殖民统治者,自然清楚贝鲁特港作为通往中东地区最大的地中海港口,对中东贸易中转与供应的特殊地位。

因此,如果法国能够获得黎巴嫩的支持,率先开启这条中东通至欧洲的航运通道,就意味着此后法国将在相当程度上上抢占中东对欧贸易先机,占得主导地位。

其二,美国在波兰长期驻军的意图已昭然若揭,为防止法国贸易通道受到波兰与土耳其掣肘,中东是必争之地。

此次马克龙高调访问贝鲁特在黎巴嫩国内也饱受争议。

黎巴嫩社交媒体上6万多民众签署致马克龙的请愿书,请求法国在未来10年恢复对黎巴嫩的托管。

黎巴嫩政治分析家陶菲克·舒曼评论道,“我不认为政府或反对派的积极力量有救援或改革的计划,法国总统却已提出有必要在黎巴嫩建立新的政治和社会契约。”

当然,这次访问也被认为是对黎巴嫩内政的严重干涉,还会加剧黎巴嫩宗教和政治派别间的对立,引发了国内的强烈谴责。

此外,还有一个国家或许也值得人们注意。

面对黎巴嫩国内乱局,美国又一次拿出了"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态度,一方面许诺给予黎巴嫩实质性帮助,另一方面极尽煽风点火之能事。

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8日在推特上发文声援示威者,支持黎巴嫩示威者“和平抗议的权利”,并呼吁警方及示威者“避免暴力”:

“黎巴嫩人民遭受了太多苦难,他们理应拥有听取他们意见并改变方针的领导人,以回应民众对透明度和问责制度的要求。”

果然还是原来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美国方面的这些表态一出,社交媒体上便一片哗然。

席卷全美的种族平等的抗议示威尚未平息,美国又开始与他国人民“并肩站在一起”。

大量网友不禁反问:"美国还记得自己是如何对待本国抗议示威者的吗?"

也有网友用"美国黑人"来替换这条推文的主语,讽刺美国"双标"和"虚伪"。

美国在煽动他国抗议示威前,不应该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对于国内和平抗议者的态度吗?

美国之所以如此积极“关心”黎巴嫩,也是基于现实利益与战略安全双重考量的结果。

一是因为看中黎巴嫩特殊的地理位置,从而可以对叙利亚等其他国家形成牵制;

二是由于黎巴嫩现存真主党武装等反以势力,对以色列产生了较大的武装压力,美国或有意借机颠覆现在的黎巴嫩政府,扶持一批亲美的、以基督教为主导的力量来领导这个国家。

美国国防部长马克·埃斯珀于8日晚接受采访时已经暗示,不排除美国借机施压和削弱真主党的可能性。

在此提醒黎巴嫩人民:

还记得十年前,美国在中东煽风点火鼓动抗议者颠覆政权,联合欧洲发动利比亚战争,给中东人民带来无尽战乱和苦难的黑历史吗?

化危为机:救灾为先,改革为本

面对沸腾的民意,内阁集体辞职貌似回应了民众的诉求,却将在实质上让黎巴嫩陷入更大的困境。

因为黎巴嫩人民呼唤的是“真正的变革”。

对黎巴嫩来说,当务之急是各派放下政治异见,尽快组建高效政府,加紧灾后搜索、安置受灾民众,妥善处理危机引发的一系列民生和社会问题。

而从长期来看,从根本上进行政治变革,或许才是助黎巴嫩走出困局的治本之策和最大限度减少此类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保障。

因为在黎巴嫩这片有着特殊政治、经济背景的战略要地上,对抗不会停止,各方政治力量间的斗争和博弈也依旧会继续。

显然,这条通向“新黎巴嫩”的路还很漫长。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ly/466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