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扬天下的桂林山水,地貌类型属于喀斯特,即石灰岩岩溶地貌景观。包括桂林在内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是地表最绝美也是最奇特的地貌景观之一。
这项世界遗产之“南方”和“喀斯特”,分别代表南方的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和易于溶解于水的碳酸盐岩地层(石灰岩)。两个条件同时具备,并且地表水和地下水比较发育的环境下,才可能发育发展成奇美绝伦的南方喀斯特地貌景观,及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与“中国南方”对应的中国北方,也发育有极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奇观
中国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除了南方喀斯特,从高海拔地区青藏高原,到高纬度地区黑龙江(齐齐哈尔),甚至干旱半干旱的大西北均有发现。
就地理纬度而言,因为北方不具备南方那样的湿热气候,纵然广泛分布碳酸盐岩,却难以发展成桂林山水(喀斯特峰丛)那样典型和巨大规模的喀斯特山水风光。
而且,纬度越北,气候越干冷,越不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因此,具有较高旅游欣赏价值(开发为景区并有较高的景区等级)的却比较少见。
以纬度高低而论,中国最北的5A级喀斯特景区是位于辽宁本溪的本溪水洞,属于地下喀斯特。
北方地区5A级溶洞型景区还有山东临沂的萤火虫水洞·地下大峡谷,河南洛阳的鸡冠洞,他们在北方地区纬度靠南。
而类似桂林山水的地上喀斯特地貌类景区,中国最北且景区等级最高(4A)的有处,竟都集聚在北京
且处4A级景区均为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奇特程度也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
这处喀斯特景区分别是十渡、圣莲山和龙庆峡,中国最北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和精华。
这三处景区的喀斯特景观成景岩石均为中上元古代地层。为8亿年前的燧石条带灰岩、含粉砂白云岩等。
此类岩石本身比石灰岩溶解度低,又处于北方较为干旱地区,能够形成今天所见较大规模的喀斯特奇观,为北方罕见。
虽然可以称为中国北方最像桂林山水的景区,但与桂林山水还是有较大的区别。
桂林山水之美主要体现在,大规模喀斯特峰丛和宽阔的水域。石灰岩山峰圆润,峰底连座,峰与峰之间间隔较大空间,剧烈凸凹起伏,甚是秀美。可见独峰、峰林。
北京地区这几处景区的喀斯特景观,峰丛等喀斯特景观规模相对不大,且峰丛形态不慎明显,水系也不发育,水面狭窄。岩峰较为尖锐,棱角分明。山体高大雄伟,连绵起伏,尽显粗犷之美。几乎没有独峰和峰林。
十渡,4A景区,峰丛+宽谷+水域风光,“小桂林”
属于房山世界地质公园。
位于房山区,是拒马河从太行山冲出前的山缘一段,属于中上游,因此侵蚀比较强烈,且拥有较为宽阔的水域和河谷。
河谷两侧则为连绵起伏、山峰凸凹的喀斯特侵蚀地貌。十渡也是北京地区乃至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山水景观,也是岩溶大峡谷与岩溶峰丛兼具的喀斯特景观区。峰丛倒映水面,粗犷不乏秀美。
其典型且独具特色的“北方喀斯特”,具有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的世界价值。
圣莲山,4A景区,岩溶象形山+奇峰怪石+神奇溶洞,“京都第一奇山”
属于房山世界地质公园。
位于房山区太行山腹地,南距十渡22公里。是早期岩溶地貌再隆起的山地。山峰形态酷似莲花,山上又有道教名观,故名。又名莲花山。
主峰莲子峰下还发育有天然大溶洞,并被赋予了“圣米”和“圣水”的神秘色彩。植被异常丰富和繁茂,最大奥妙则是地质奇观。
有穿洞、孤峰、溶洞(圣水洞)、溶洞冲蚀沉积物(圣米石塘)、象形奇峰(笔架山)、岩溶夷平面(晾马台)等奇峰怪石类景点,包括北方少见的岩溶夷平面和洞内冲蚀沉积地貌景观。
景区集雄、险、奥、绝、秀于一体,被称为“京都第一奇山”。
龙庆峡,4A景区,秀水+险峡+峭壁峰峦,“小漓江”又“小三峡”
属于延庆世界地质公园。
位于延庆区,地理上位于燕山与延庆盆地之间的燕山前缘。属于永定河水系,永定河支流古城河冲出燕山,在山缘地带侵蚀形成的窄峡。
它是延庆世界地质公园中唯一的喀斯特地貌景区。成景岩石与十渡、圣莲山的成景岩石相同,都是8亿年前的雾迷山组灰岩。
然而,与十渡所在的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相距约公里,二者之间被大规模岩浆岩、火山碎屑岩地貌分割。是同一地质时代、同一组石灰岩地层、在相邻两大山脉上形成的不同特色的喀斯特地貌奇观。
相对十渡“宽谷”而言,龙庆峡是窄峡,峰峦尖耸,谷壁峭立,峡水深幽,时有浅滩。雄奇与清秀兼具,惊险与安闲并存。险比三峡,美若漓江。
有人誉之“小漓江”、又誉之“小三峡”,更誉为“塞外一绝”。
这就是集聚在北京地区,中国最北且等级最高的(地上)喀斯特地貌景区,各具特色,各美其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jj/12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