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大约公元前13世纪,在特洛伊战争中,一座巨大的木马骗开了城门,原本固若金汤的特洛伊城一夜之间被攻破。
现在,在纳米级的尺度下,一场“特洛伊战争”正在打响:利用特殊纳米技术构建的纳米机器人,携载着药物在血管中穿梭,识别到肿瘤血管时,纳米机器人就仿佛“特洛伊木马”一般,将药物“伏兵”在肿瘤血管内精准释放,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使其缺乏营养供应并最终坏死。
在过去近十年中,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李素萍团队持续探索纳米机器人技术,逐步将纳米机器人精准治疗肿瘤的设想从科幻变为现实。
李素萍(左三)与团队成员讨论
在微观世界“拼乐高”
在人类与肿瘤抗争的过程中,除了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微观层面上的“斗智斗勇”同样至关重要。通过放射疗法破坏癌细胞染色体,或在全身或局部使用化学药物杀灭癌细胞,均是当前常见的癌症治疗手段。
然而,这些疗法各自存在不足,疗效亟待提升。尤其是放疗和化疗,在有效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损伤正常细胞,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尽管近年来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等新兴癌症疗法层出不穷,但相关药物仍难以精准抵达目标靶点,副作用较大。
科学家一直在不断追求更加精准、安全且有效的癌症治疗手段。
其中一种思路是“饿死”癌细胞。癌细胞在体内进行恶性增殖时,需要大量营养供应。然而,癌细胞本身并不产生营养物质,依赖血管输送血液来满足其生长所需的养分。一旦血供被切断,肿瘤细胞便会因失去营养而逐渐死亡。
能不能造一辆“小车”,将诱发局部血栓的药物精准递送至指定位置,实现局部阻断血供,从而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呢?堵死了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之路,就能实现精准抗癌。
早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就预测了纳米技术的发展。他相信,人类可以用巨大的双手,在纳米尺度下构建分子机器。在理查德·费曼的设想中,这种微小的“分子机器”将被广泛应用于体内手术和局部药物递送。此后的几十年间,“分子机器”的发展开始加速。
十多年前,李素萍作为助理研究员,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从事科研工作。随后不久,她就开始尝试设计和制备能够搭载药物分子的纳米机器人。这辆“药物小车”应该用什么材料制作?它的外观会是什么样子?怎样安全地把药物送到指定位置?在一连串的问题背后,团队需要解决大量科学难题。
选择何种特性的纳米材料进行制备、结构和形貌该如何设计才能实现药物的最佳载带、如何确保药物载体的安全性和靶向性……最初的方案设计阶段,李素萍和团队就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探索。
“首先,我们想要递送的药物十分特殊。切断肿瘤的血供,要用到一种凝血蛋白酶,它很容易在与血液的接触过程中降解,导致药物半衰期缩短,在特定条件下还会导致血栓生成。”李素萍说,这意味着药物在抵达目标肿瘤组织前,决不能与血液直接接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就给纳米机器人提出了要求:密闭性好。
与此同时,纳米机器人还要有足够高的靶向性,实现“精准爆破”。此外,作为人体的“外来户”,纳米机器人还必须拥有极强的生物相容性,也就是确保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对它产生排异反应。这又对构建纳米机器人所使用的材料、结构、形状等因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宏观尺度下,我们可以用双手或各种工具,将所需的各种零部件组装成一件设备。但在纳米级的微观尺度下,每一个分子都是组成纳米机器人的零部件,科研团队必须找到能够操控它们的“纳米工具”。
“我们需要的是像乐高积木一样可以组装的纳米材料,并且在组装后,要具有一定主动执行任务的功能。”李素萍说。幸运的是,本世纪初,DNA(脱氧核糖核酸)折纸技术出现了。简单来说,DNA碱基天然有两两配对的特性,将较长的DNA单链与一系列短链DNA片段进行碱基互补,短链就能引导长链折叠成不同结构,在可控的条件下,“搭建”出高度复杂的二维或三维纳米级结构。
李素萍团队研发的纳米机器人持续突破“全球首次”
管状、三角形、片层状、四面体……设计制备“纳米送药小车”外观的可选方案有多种。李素萍说,要让纳米机器人的治疗效果最大化,准确抵达病灶是第一步。而“小车”要在血管中长途跋涉,哪种结构前进的阻力更小、结构更稳定、能最大化地抵达病灶区域,都要逐一尝试才能回答。
确定不同结构在生物体内的真实效用,又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凝血药物和其他药物相比,特殊性更强,要实现靶向递送,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多。数年间,他们先后设计了多种纳米机器人结构,期间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结构在软件系统中可以设计出来,然而现实实验中却无法复现。有些结构虽然能成功制备,但注射到动物体内后,往往在1天内就会被全部代谢,无法在肿瘤部位富集。”李素萍说,为了方便开展在体观察,团队在这些纳米机器人上标记了荧光分子。这些分子可以像萤火虫一样,指示纳米机器人在体内所处的位置,荧光亮度越高,表明富集情况越好。
但这群“追光人”,长期没能获得他们所期待的结果。
“在科研当中遇到瓶颈是很正常的,能让研究人员百折不回的,是找到科研的乐趣。”李素萍说,每一项引领性的技术突破,都是面向现实问题,从对假说的验证开始的;无论是什么样的结构设计,都需要接受实验的检验,要评估它们的形貌均一性、分散度、制备的可重复性等,还会通过动物实验模型评价其疗效、安全性、毒理性。“这个过程中,假说未必正确,验证的过程也未必有效,需要不断地调整、更新、优化。”
经过反复尝试,转机终于出现。科研团队以多个碱基的噬菌体基因组DNA单链分子作为原材料,借助DNA折纸技术,折叠出一种管状的DNA纳米结构,药物“乘客”凝血酶则在管内得到妥善保护。在分子层面,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有着特殊的标志物,用于识别这些标志物的靶分子则沿着管状结构一侧排列,像一条拉链,将开口紧紧锁住。
最终的结构设计完成后,紧接着又是一次看似普通的验证实验,团队按既定的流程制备出成品,将其注射进荷瘤小鼠模型动物体内。此前,他们已经反复开展了无数次类似的实验,注射产物后,要持续监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纳米机器人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
这一次,小鼠身上出现“奇迹”了。“效果相当直观!24小时之内,我们就能肉眼观察到小鼠皮下肿瘤变紫变黑的过程,这是很明显的血栓形成和肿瘤组织坏死现象。”李素萍说,进一步的病理解剖也验证了这一现象,在面向小鼠进行的黑色素瘤实验中,被注射了凝血酶纳米机器人的8只受试小鼠,有3只小鼠肿瘤完全消失,小鼠的整体中位生存期从20.5天延长到45天,而且没有出现转移病灶。在同时开展的乳腺癌、卵巢癌、原发性肺癌等肿瘤实验中,纳米机器人也显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不会引发其他正常部位的凝血异常。
纳米机器人展开“攻击”,在肿瘤血管内形成稳定的血栓
获得这一成果后,团队并未就此止步,根据动物模型水平、疗效和安全性评估实验结果,他们又对纳米机器人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并终于在年将其定型。它是一根长约90纳米、直径约19纳米的纳米管——大约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四千分之一,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进入血液循环,发挥效能。
进入血液循环中的纳米机器人,能够准确识别肿瘤血管表面的靶分子,就像“钥匙”找到了“锁”。开锁后,纳米机器人随即开展智能“攻击”,从管状结构变构为平面结构,藏在管子中的凝血酶在肿瘤组织处暴露,激活局部血小板,并诱导纤维蛋白的产生,最终在肿瘤血管内形成稳定的血栓,从而阻断血供,“饿死”肿瘤。
“DNA纳米药物载体第一次在动物体内实现精准递送生物大分子,并发挥其抗肿瘤功能。”李素萍说,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用于肿瘤治疗的智能型DNA纳米机器人”也成功入选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的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就在我们这篇论文发表后,医用Nanorobot(纳米机器人)这个名字,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应用。”
“建造”技术再升级
“揭榜挂帅”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包干制”试点让科研人员更专心投入科研,出台多项政策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北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并着力推动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针对科技成果创新性强的早期项目,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赋权改革试点,取得科研成果的长期使用权,先行探索前沿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这一改革试点能有效调动科研人员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允许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灵活制定转化策略,选择最适合的转化路径。
目前,凝血酶纳米机器人技术乘着这阵“东风”,已经走上了科研成果转化的起步阶段。基于智能纳米载体技术,年,李素萍所在的团队孵化出君全智药公司,推动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智能纳米药物机器人尽快实现实际应用。
“在国内,我们第一次将DNA纳米材料作为产品去尝试,它的制备技术、质量控制、质量标准等方面都没有参考,我们需要建立标准的质量技术控制参数等。”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史权威说,这些工作需要由产业界的人才来完成,确保具有转化价值的产品快速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科研团队则是创新永不停歇的“发动机”,他们继续开展对相关技术体系的安全性优化和有效剂量控制研究。过程中,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也助团队一臂之力,该基金为本市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提供连续3年的资助,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进行创新。在其资助下,凝血酶纳米机器人已经完成了一次迭代升级。
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和纳米载体结构,新一代纳米机器人产品设计更为精巧、更加智能,制备过程也得到了极大简化,更容易实现规模化生产。此外,纳米机器人搭载的药物“乘客”范围还进一步扩展,除了凝血酶,免疫药物也可以同步“上车”,在凝血的同时激活机体的局部免疫反应,实现更好的联合治疗效果。
现在,一条凝血酶纳米机器人的中试生产线已经在君全智药建立。在实验室,一次生产只能获得50微升的产量,而中试产线能完成毫升左右的产量,这是一个巨大的提升。如此快速的进展,也得益于前期实验室良好的研发基础,产品的制备可控性好,就能让放大工作少些困难。
从实验室到车间,再到临床一线,每一步都要爬坡过坎。特别是医疗技术的应用,安全性最为重要。君全智药的研发医院的医疗团队展开了合作,特别是在肝癌介入栓塞技术领域,他们已经在联合应用和局部介入治疗方面进行了探索。
“现在纳米机器人的智能,还停留在精准识别靶向部位、自主地响应病理微环境、进行指定动作的层面,这只是最基本的智能。”李素萍解释说,当前的纳米机器人可以随着血流在全身各处分布,当识别到病灶时,它会响应并释放药物。这样的方式虽然有较强的针对性,但仍会有一部分药物不能抵达病灶,无法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作用。随着纳米机器人的能力边界不断拓展,科研人员还希望赋予它更多的智能。
已经进入体内的纳米机器人,能否接收体外传来的信号,实现“指哪儿打哪儿”?展望未来纳米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憧憬一幅“科幻”的肿瘤治疗图景:搭载药物的智能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可以被实时定位,医务人员通过遥控设备操控它们在体内的运动,让它们最大限度地抵达靶组织,将病灶“一网打尽”。不过,这一想法还有赖于先进材料的创新发展。
除了担当肿瘤“杀手”,纳米机器人还有望在靶向性溶栓等领域发挥作用,为心肌梗死、脑梗等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目前的溶栓药物在体内起效需要一定时间,一旦超过黄金时间段,溶栓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未来,智能纳米技术的应用,能够创新心血管疾病疗法,延长溶栓治疗的有效时间窗,纳米机器人将在疾病治疗中将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为人类与疾病的斗争提供更多新武器。
延伸阅读
生物纳米医学
当前,纳米技术飞速发展并与各个学科交叉融合。在其与生物医学领域的碰撞中,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生物纳米医学,已成为纳米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并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生物技术领域发展的前沿和热点。
其中,作为一项底层工具型技术,DNA纳米机器人已成为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最具前景的研发方向之一,在药物递送、疫苗制备、诊断试剂等方向都有应用潜力。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刘苏雅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jj/12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