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妈妈的麦秆扇子人民资讯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平安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80416/6169886.html
■黄志昌“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向我借,且等秋凉中。”这是孩提时常挂在嘴边的童谣,唱响了整个夏天。在没有电扇、空调的岁月里,盛夏中伴随人们的就是那把圆圆的手摇扇,用它摇出凉风,赶走蚊蝇,遮挡骄阳……我们这里用的大多是麦秆扇,当然也有少许的芭蕉扇、竹篾扇和纸折扇等。麦秆扇可以就地取材、自编自缀,农户人家人手一把。如果夏天你来作客,主人递上一把扇子,端出一杯绿茶,再叫你洗一个冷水脸,这些看是简单的招待,使你顿觉凉爽与亲近。麦秆扇没有专门的生产厂家,都是自编自做的。每当大麦收割脱粒后,女人们会不约而同地到田间地头剪下麦秆的上半截拿回家,作为编织扇子的材料。回家后剪下空穗,剥去外衣,露出洁白的麦秆芯子,再把芯子在漂白粉水里浸泡一两天,晾干后,那麦秆芯更显得白里透亮,亭亭玉立。然后再按麦秆芯的粗细长短进行分类,有的还染上红、黄、蓝、紫等不同色彩,编织时根据需要择用。用粗的麦秆芯编织又密又齐的弧形“条子”,用细的麦秆芯编织镶边用的弧形“狗牙齿”。编好后把“条子”一圈一圈盘成圆面状,再用细线缝缀固定,这样就显露出扇子的毛坯。扇面可大可小,随意而定,也可有素有色,搭配选择,一般直径都在一尺上下。接着用竹条子做成滑亮又刻有各种图形的扇柄。年轻姑娘们在白洋布上绣出各种花鸟虫兽或仕女的漂亮图案,做成“圆贴”,缀缝于扇子的正中央。最后夹上竹条扇柄,加以固定,扇子也就完工了。夏夜里,邻居、家人或者亲友们围坐在农家小院里闲聊,摇动着手中的麦秆扇,徐徐扇风赶走了蚊子,也送走了一天的汗水和疲劳。乖巧的女孩依偎在长辈们的身旁,一边听奶奶讲故事,一边享受“人造凉风”带来的舒适。那些顽皮好动的男孩用扇子扑打四周的萤火虫,然后装进预先准备好的“葱管子”或是玻璃瓶里,擎在手中舞动着,一闪一闪地煞是好看。还有的用扇子扑打停在树杆上的知了,知了受到惊吓,扯着嗓子飞走了,留给孩子们的只是长长叹息声。男孩们玩腻了,跑累了,一个个躺在桌子上、竹眠床里,尽情享受着父母摇动的扇子风。夜深了,山风来了,大地的热气也消了。人们手中的那把扇子也到了“下班”的时间,一切都慢慢地安静下来。整个夏季的夜晚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扇子摇出的凉风、老掉牙的故事、欢快的童谣、无声的母爱,再加上大自然的参与,都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总使人留恋难忘。我母亲手中的那把扇,似乎比别人的大,是她老人家精心编制的。为延长使用寿命,她用黑白相间的条纹布在扇子的外沿缀了一圈。就是这把不起眼的扇子,常为我赶走了饭桌上的苍蝇、夏夜里的蚊子和玩累后渗出的汗水。行走中,为我挡骄阳;休息时,用它作座垫。记得7岁那年,我出痘子发高烧,三昼夜不退火。母亲一直陪在我身边,一面用湿冷毛巾敷我额头,一面不停地摇动手中的麦秆扇子,竭力为我退火降温,还不时地给我喂水。迷迷糊糊中,我听到母亲轻轻的祈祷声;朦朦胧胧间看到她憔悴的脸上露出焦急的神情。由于母亲的悉心护理,我终于逃出了“鬼门关”。那时,我总觉得母亲的那把扇子,样子特别的美,风特别的大,也特别的凉,蕴含着温馨,渗透着母爱。几年后,我长大些了,也懂事了,为答谢长辈们的“扇子风”,常常在父母劳动归来时,为他们摇扇去热;在餐桌上,我加速吃好饭,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为辛苦劳动的父母打扇子,提供凉爽服务,尽量使他们舒心、快乐。据我所知,村里的男童女孩也都如此这般地做着。那种爱心与孝心的交替,在每户农家生活中浸润着、传递着。我13岁时,母亲生日那天,我精心制作了一把麦秆扇,送给母亲,作为儿子尽孝的一份生日礼物。母亲收到扇子,满心欢喜,十分大方地扔掉了那“缺了牙”的破扇子,用上了我并不高明的“杰作”。当时,母亲在左邻右舍间把我夸了又夸,赞了再赞。我记得,母亲一生中曾有过小小的企盼,在一次饭桌上,她告诉我,手摇扇太吃力了,要是能用上厚纸板做的一只“吊扇”,用脚踩动,边踩边吃饭,那该有多好哇!我听了,沉沉地点了点头。想不到哇,只隔几年的时间,村里通了电,农户人家买了电风扇,电扇转起来了,可惜的是母亲再也享受不到那份凉爽了。是的,就在40年前的一个夏天里,母亲走了,而且走得那么仓促。那天清早,她说头晕,没起床。也许因为是老毛病,我也没多去注意,就匆匆到公社里开会去了。晚饭后,邻居来电告知,我火速回家,可是已经晚了。当我见到她的时候,就在那张旧式的“八脚床”里,她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我扑在她怀里,大哭不止,泪如泉涌。在万分悲痛中,我发现,她那苍老多皱的手,还紧紧地攥着那把我编织的麦秆扇……本文来源:余姚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jj/1167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