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我们的孝,都写在了脸上


第一章是不是愚孝

能阻碍我们人生的,只有无知。因无知而生的傲慢,将我们的人生之路堵死,甚至毁灭。

一提到传统文化的“孝”,当今一些中青年国人深感不屑,甚至愤怒。他们认为古人所说的“孝”就是愚孝,加之“郭巨埋儿”、“卧冰求鱼”、“割肉喂母”、“恣蚊饱血”等那几则骇人听闻的古代愚孝故事,更加巩固了他们的认知。

因为“孝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倡导,所以孔子也就经常被大家顺理成章地认定成了愚孝的“罪魁祸首”。

那孔子倡导的“孝”究竟是不是愚孝呢,我们先来看一则《孔子家语》记载的小故事,曾子耘瓜。

曾子名参,是孔子的知名弟子,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子在瓜田锄瓜时,不小心锄断了瓜秧的根。引起父亲大怒,拿起大棒暴打曾子。曾子没有躲逃,甘心接受挨打,结果被打晕在地。曾子醒来后反而先去问候父亲是否受伤,然后回到房间弹琴唱歌。

很多人对曾子大赞其孝,但是孔子听闻后大怒,告诉弟子:“曾参再来,别让他进门!”。曾子认为自己没有做错,所以让别人问孔子是什么原因。

孔子说:“你难道没听说过舜的事情吗?舜小的时候,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一动不动,毫无怨言。然而当父亲用大棒打他,他立刻就逃走。每当父亲要找他干活,他总会出现在父亲身边,倾尽全力。父亲想杀他时,却无论如何找不到他。而曾参在父亲盛怒的时候,任由父亲用大棒暴打,并不逃走。曾参是天子之民,万一被打死,不但自己身亡,也陷父亲于大不义!相比于逃避暴打,哪个是更大的不孝呢?”

曾子听说后深感愧疚,并亲往向孔子当面致谢。成语“小受大走”和“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正是出自于此。

自古至今,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批评者大有人在,不足为奇。但未经深入学习和研究,先不说《大学》、《中庸》、《孟子》,甚至连《论语》都没读过,仅凭道听途说、断章取义的只言片语,就对孔子及其思想妄加评判、甚至攻击,正是评判者的无知和傲慢,也是评判者自己的悲哀,却与孔子毫无关系。当然孔子也毫不在意,《论语》有言,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又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对愚孝非但不倡导,而且旗帜鲜明地给予坚决反对。那么孔子倡导的“孝”是什么样子呢?孔子及其儒家那么重视孝的原因,“孝之理”是什么呢?如何做到真正的孝,“孝之道”又藏身于何处呢?

第二章孝

我们先说“孝”。

朱熹用“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给予了孔子至高评价。如真能用“心”来感悟《论语》,我们就穿越进入了那一幅幅生动的春秋历史画面之中。我们走近了温、良、恭、俭、让的孔子,也走近了那些栩栩如生的弟子和人物。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将受教于于一场场充满哲理又趣味横生的智慧课堂。

课堂一,《为政》第五章,孟懿子问孝。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有教无类,因学生五花八门,孔子育人向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孟懿子是既是孔子早期的弟子,又是实际掌控鲁国的三家权臣之一。另,当时三家权臣经常发生越礼之事,而孔子又极度重视礼。所以他来向孔子问什么是孝的时候,孔子的回答非常节制,惜字如金,只回答了了两个字:无违。意思是说对父母不违背礼节就是孝。耐人寻味的是,孟懿子没有再问,孔子对权臣弟子也不便多说。也许孔子觉得意犹未尽,后来就进一步解释给了驾车的弟子樊迟,孔子说:父母在世,侍奉父母时,一定要遵循礼的约束,不能仅凭自己意愿和想当然。父母去世,安葬及后期的祭奠,同样要依礼而行。

这堂课对孝的解读是,尽孝要依礼而行。

课堂二,《为政》第六章,孟武伯问孝。

原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后世很多人认为《论语》的编辑缺乏逻辑,结构和系统性不强,实为谬误。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他也来问什么是孝。孟武伯是十足的官二代,所作所为难免会仰仗家庭的权势地位,也必定会导致父母经常操心牵挂。孔子也同样因材施教地告诉他:尽孝,就是除了身体健康问题,不要让你的父母担忧你的其它事情。

这堂课对孝的解读是,不要让父母过多操心。

课堂三,《为政》第七章,子游问孝。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番对话的画面感就更强了。子游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但为孔子后期所收,比孔子小四十五岁,是小弟子,自然不同于孟懿子和孟武伯的身份背景。孔子说的就很直接,而且语气非常重,也许当时有些难以所知的前因后果。孔子说,现在大家所说的孝,就是给予父母衣食能让父母生存即可。但是家里的狗和马也要养活,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

这是一堂足以让子游流汗的课,这堂课对孝的解读是,尽孝不仅仅是以供养让父母活着,更重要的是要让父母感受到尊重。

课堂四,《为政》第八章,子夏问孝。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与本文题目相应的画面出现了,笔者撰写本文的动因与有感于“色难”二字有直接关系。子夏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与子游同为孔门十哲。子夏非常有才华,但据传为人阴郁又勇武,时常表现为严肃庄重。所以孔子语重心长地说,孝敬父母,保持和颜悦色,不给父母脸色看,这才是最难的,最重要的!那些只是为父母长辈干些活儿,把酒饭先给父母长辈食用的行为,就是尽孝了吗?

这堂课对孝的解读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大的孝,给父母难看的脸色就是不孝。

课堂五,《里仁》第一十八章。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母所说所做全是对的吗,他们错了怎么办?”,“我父母太固执了,根本无法沟通!”,诸如此类的话语我们耳熟能详。遇到此类情况,孔子是这样教导弟子的,在侍奉父母的过程中,如果父母有过错了怎么办呢?一定要温和委婉地表达意见和劝谏,如果父母不认同,不要过于违背父母,仍要保持尊敬,即便因此忧心操劳也不对父母心生怨恨。(当然如果父母涉及违法犯罪等严重过错,理应另外采取正义措施)

与孔子所言相反的场景,正是无数家庭的悲哀:子女认为父母有过,唇枪舌剑,据理力争。父母“败”,虽表面顺从子女,但难免心生芥蒂;父母“胜”,子女表面顺从,却暗自心生怨恨;如父母与子女相持不下、“胜负难分”,则两败俱伤、互生怨恨。

这堂课对孝的解读是,如遇父母之过,不可强谏强争,更不可心生怨恨。

相信大家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学习,对孔子认为的“孝”,已经有所了解,也一定会对照自己,有所感悟。

《论语》中还有其它关于“孝”的对话和论述,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难能一一列举,请有兴趣的朋友自行学习体悟。

第三章孝之理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孝之理”。

如果你是单位领导,在招聘员工或者提拔干部时,假设你能了解到各个候选人的家庭情况,那么,你是不是更愿意选择孝顺父母、家庭关系融洽的候选人呢?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样的候选人,大多数都会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优秀品质:

1.正直、善良,不好犯上作乱,不会挑拨关系;

2.忠诚、尽职,工作努力,重规则、守纪律,不会损害集体利益;

3.善于解决矛盾,具备带好团队的能力或潜质;

4.容易赢得外部客户和合作者的信任,从而为单位创造价值、建功立业;

5.他能把父母、夫妻、兄弟姊妹的能量和助力带到工作中,并形成良性循环;而家庭矛盾深重者则会消耗所在单位的能量用于弥补家庭,并形成恶性循环。

当然,现今社会纷繁复杂,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不太容易了解和掌握。但是,君子行为与小人行为的重要区别,就是不自欺和自欺,时间长了,所有的纸都包不住火。

孔子的嫡孙子思,在其所著之千古鸿篇《中庸》里,有这样的表述:“天下之达道五,…,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从古至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外乎这这五种类型:

君臣,对应到现在,既指国家与个人,也指单位上下级;

父子,指父母长辈与子女晚辈;

夫妇,指夫妻;

昆弟,指兄弟姊妹亲族;

朋友,对应到现在,既指朋友,也包括同事、同学、合作伙伴、客户等;

即便不引经据典,这也是再明白不过的社会人伦道理,一个人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好以上这五种人际关系,不就是“天下之道均可通达”吗?

那么,在社会人际关系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关系是什么呢?当然是家庭亲情关系,《中庸》又用如下一段文字予以进一步阐述: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我们仍然类比当今社会某单位,以某中层干部角色为例,做解读如下:“如果你不能取得单位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你肯定管理不好你的团队;如果你不能取得朋友、同事、伙伴、客户的信任和支持,那你很难取得单位领导真正的信任和支持;如果你不能让父母及家里亲人顺心如意,你也很难取得朋友、同事、伙伴、客户真正的信任和支持;”

所以,《论语》又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儒家所倡导的人类美德,也是儒学者修行的宗旨。人是社会的根本,而“仁”又是人的道德根本,而“孝悌”又是“仁”的根本。

儒家另一经典巨著《大学》,作者就是本文开篇所提到的曾子,曾子深得孔子真传,后世学者认为《论语》为有子和曾子二人弟子所编辑整理。曾子在《大学》开篇即开宗明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整顿、管理)其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家、国、天下的关联和先后顺序。

父母和家庭,是我们向社会延伸的起点,又是从社会回归的终点和归宿,是上天给我们的第一道考验,也是我们无法脱离的终生考验。考得越好,我们的人生就会越少阻碍,越多圆满!

第四章孝之道

现在,我们来谈“孝之道”。

笔者就当今社会子女赡养及尽孝于父母可能存在的问题情况,进行了大概分类,并提出些许粗识浅见,以供参考。

1.子女目前主要是在过自己的小日子,很少关心和想着父母。

浅见:有点自私和无知了,可以好好读读本文前后内容。

2.自己正处于事业奋斗阶段,工作非常辛苦、精力不够,经济方面自顾不暇,心有余而力不足。

浅见:等你成为首富的时候,父母可能早已过世了。只要心里有父母,根据自己能力,真心实意足矣,你花上百元十元,父母开心了,那就价值千金。甚至,你不用花一分钱,多打打电话聊聊天,或常回家看看,他们也会很满足、很幸福了!

3.父母实力雄厚,不仅不需要自己管,还要倒贴自己。

浅见:好好理解“孟武伯问孝”,首先做到少让父母操心。再逐渐想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你的起点令人羡慕,但一昧索取总会灯枯油尽,懂得给灯时常加油,那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4.因自身性格或配偶等其它原因,导致与父母不够亲近,很少沟通,关系平淡,甚至日渐疏远。

浅见:把你的心温暖起来,你的温暖是火柴,被点燃的父母之温暖则是柴火。柴火的火光将更加温暖、照亮你的人生!你之前的人生光源也许就是小蜡烛,甚至萤火虫,而你却忽略了身旁一直都存在的那堆干柴。

5.父母或自私狭隘,或三观不合,或言行过分,或强势固执,导致隔阂矛盾,内心反感厌恶。

浅见:这是个大问题,你愿意考高分吗,或许你是上天最欣赏的灵魂,他才给你出了这道最难的考题。如果你不愿意考试或不想考高分,我们就反着想,那你愿意冷漠隔阂、甚至冲突对抗、别扭一生吗?这是一个可以终生消耗你能量的事情,甚至很可能会传递到你和下一代。其实,这个看似是父母为主因的问题,其本质是你自己内心的无明。如果你是孙悟空,你本来就是妖,自然看到的遍地都是妖;如果你是唐僧,心中无妖,所以看到的妖也是人。切记,无论何时,都不能无知,对父母更不应该傲慢无礼。如果你愿意答好上天出给你的这道难题,《中庸》指引了方向,前文讲到天下之达道五,后面还有一句是,所以行之者三,…,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也就是说处理好人世间所包含的五种人际关系,还需要智慧、仁爱、勇毅的运用。但前提是你自己得愿意改变。改变从柔软开始,你柔软了,父母就柔软了,世界也就柔软了。也许上天出这道考题时,明知道谁也考不了满分,我们只需要向着满分努力就好了,你多考一分,父母和世界就多柔软一分,多美好一分。

6.父母并没有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付出太多,甚至伤害过自己,心存芥蒂,难以释怀。

浅见:本题与第5题虽然题目有所不同,但答案基本相同。

7.还有些人认为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完全是因为父母荷尔蒙冲动的结果,与自己无关,所以父母照顾子女理所当然,子女不需要对父母过于负责。

浅见:你究竟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这个题目太大。但是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为什么你父母的荷尔蒙一冲动,来到他们家庭的是你,而不是别人呢。如果你有兴趣,本文所讲内容可以参考一下;如果你仍坚持自己观点,我们的讨论就属于跨界了,到此打住。

前文我们只说了《大学》总纲领篇的一半,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那么如何齐家呢?该篇的另一半是这样说的,“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大学》或者说所有儒学的理念和逻辑都是一贯的,无论你是天子、诸侯,还是大夫、贵族、百姓,无论你的理想是治国、平天下,还是齐家,都应该以“修身”为本,而一切“修身”的基础,尽在一个“诚”字。诚,就是真诚无欺,无欺于天地,无欺于正道,无欺于我们内心与生俱来的良知。

孝敬父母也当然如此,无论我们身处贫穷还是富贵,无论父母三观见地与我们是否一致、言行是对还是错,与父母相处时只需我们真诚无欺、忠于良知。人性本善,良知与生俱来,自会指引我们行孝的言行。那么,我们呈现在父母面前的这张脸,一定不是难看,而是自然而然的和颜悦色。遇到矛盾我们寻求智慧来化解,永远不急不躁,不争不辩,不生怨恨,不失恭敬,这不正是人世间最美的画面吗!

所以,我们的孝,被写在了脸上;孝之道,藏在了心中,就藏在内心深处那个神奇的“诚”字里。

这个“诚”字,不得了。诚于父母,我们就和父母融为了一体;诚于兄弟、姊妹、朋友,我们就和兄弟、姊妹、朋友融为了一体;诚于组织、国家、社会,我们就和组织、国家、社会融为了一体;诚于万物、天地,我们就和万物、天地融为了一体!

故《中庸》有曰:诚者,天之道也;唯天下至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故至诚如神!

愿我中华,诚行其道,父慈子孝,兄仁弟敬,夫妇和睦,朋友信爱,国正民忠,永享太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fz/994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