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我的偶像,因为开启了文学之门,他的文字对我的震撼力无人能及,也如灯塔,激励着行进。
从高三开始,读了很多鲁迅的文字,感觉他的简略有力的语言很对胃口,更能宽慰孤寂的心。但是有些也读不懂,就算所谓的理解我想也狭隘,毕竟是没有一种宽博的心的。就这一点讲,实在没有资格谈什么鲁迅精神。但对于喜欢写字的自己来说,个人的情绪,怨气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不如讲些影响深的,宽广点的,且不论对错,就这种视野,会收益良多。
关于鲁迅文章内容实在记不得许多了,但是总有这样一个画面:一位老者,穿着长衫,精神矍铄的在黑夜里前行,他的心是绝望的,身体是疲惫的,全靠眼睛里的坚毅的光强撑着。看到他的身影会让人怜惜,但是无可奈何,他或许会步履蹒跚,也或许会跌倒,但却坚决有力。
在《藤野先生》中有这样的话:“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先生看到中国民众精神的沉睡于是弃医从文,拯救国人精神,我觉得这是鲁迅精神的核心。
这个精神的核心我觉得也包括这么两方面:一、发现问题,深刻认知国人精神的沉睡程度。二、解决方式,以文来拯救救人们的精神。好像有一种片面,就是好像学鲁迅就要批判,否则就不是鲁迅精神。我觉得这应紧跟时代,具体方式也可依时代而定。和平时代就不必以很过激的方式。鲁迅的精神在于他的深邃、高远、坚决。
鲁迅何其孤独、绝望,这是对人性极其深邃的洞察。这在他的作品《野草》中深刻体现的: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冻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我们普通人,绝望于是消沉,颓废和停止。而鲁迅精神与绝望同在,正像他说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种协同是如何做到的,难以想象。可以说没有希望,没有绝望,或者说一边希望一边绝望。甚至抹去了这样的概念,那剩下的是什么呢?就是纯粹的坚决的步伐。我猜想鲁迅精神有远大理想的指引,那目标远大的飘渺,飘渺的绝望,对人性有深邃的洞察,洞察的孤独、绝望。于是最后不再有希望与绝望的概念,只有步伐,那么的坚决有力,一步一步震颤中华大地!
先生说:愿中国的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话如灯塔一样激励着微不足道的我。生活中越往前走越觉得冷气在体内积聚,慢慢沉重,慢慢沉沦,要十足的混吃等死了;或者目光紧紧盯着脚下的蝇头小利,把自己关在狭隘的盒子里了。反复咀嚼先生的叮嘱,愈加觉得沉刻了!
每要写字,时常就会冒出这样的念头:写几个无用的字又有什么用呢?每当要练书法,也会有同样的念头出现:就算练几个字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渐渐懈怠。一种深深地自我的卑微感在心底扎根,或许也在生长,周围布满鲁迅所说的冷气。等候炬火,总有别的更聪明的人,如己之微弱又将如何!所以先生之言让人震动,虽微而动。
如若人人等候炬火,这炬火能出现吗?先进的愈先进,落后的愈落后,怕是在先生此言中,要么摆脱冷气向前行,聚萤火之微光,聚多成炬火,照亮前方。要么在等候中冷气凝聚,就算有光亮也被扑灭,于是茫茫不见前方。深感先生之言,虽微而动,虽错而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fz/9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