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家风家训千古教子良方,三字经中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比较好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_111461_1/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传统启蒙教材,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因其短小精悍、通俗易记、朗朗上口的特点而家喻户晓。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以下十个典故,放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下,依旧有着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01

『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02

『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断机》

孟子进入学堂后,经常逃学,一天,他很早就回来了,孟母正在织布,孟母看见他,便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

孟母剪断正在织布机上的布,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织布机上的布。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

孟子听后感到非常后悔,从此以后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03

『香九龄,能温席』

《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04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

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05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06

『融四岁,能让梨』

《孔融让梨》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是个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故事。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

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07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

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

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08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后来终于得到重用,当上了会稽太守。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09

『头悬梁』

《孙敬悬发》

孙敬,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

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

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10

『锥刺股』

《苏秦刺股》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合纵抗秦,为六国之相。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回到家以后,家里人都不愿意搭理他。苏秦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

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

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学业有成。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游说列国,合纵诸侯抗秦,佩六国相印,名震天下。

《三字经》用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

亘古不变的哲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古代儿童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

现在《三字经》依旧是儿童启蒙教育的读物,

里面很多典故是教子良方,

还有很多典故对端正孩子们的思想、

重视礼仪孝悌等方面有很大启迪作用。

(本文来源:家风家教)

新闻有高度,思想有深度;

做事有态度,做人有温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fz/1131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