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咖姐给大家分享的影片是《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是一部黎巴嫩的电影,曾获第71届电影节的评审团奖,并且先后获得了金球奖和最佳奥斯卡外语片的提名。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从这句话开始,拉开了电影《何以为家》的剧情。
在原告席上的小男孩看起来冷漠,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和沧桑,而他说出来的话更是让人一震。
少年赞恩,“大概”12岁。
说大概,是因为连父母都忘了他的具体年龄。
他住在水管时常爆裂、满地蟑螂老鼠的破房子里,听父母为了鸡毛蒜皮吵架。
在该读书的年纪,他的任务是工作:去市区贩卖果汁,为街坊四邻运送煤气罐,在社区里摆地摊。
以及,买来药品混在一起磨成粉末,制成毒品,混进衣服里,卖往监狱。
他的父母没有像样的工作,对孩子唯一的管教,就是大声呵斥“滚”,以及拳打脚踢。
然而这样一个家庭,却有7个孩子。
大一点的孩子照顾小一点的孩子,再小一点的婴儿,就被铁链锁住脚踝,拴在地上。
赞恩的妹妹萨哈,在11岁那年,被父母“送”给了房东,以换取低廉的房租。
几个月后,她怀孕、流产、大出血,医院敢收,就这样凄惨的死在了冰冷的夜里。
这是点爆少年内心的最后一支火药,赞恩转身从厨房抄起一把菜刀,直奔那个害死妹妹的人渣家。
过失伤人,他被判了5年。
一个孩子死了,一个孩子坐牢,这个满目疮痍的家,无法再承受更多的悲剧。
可母亲来探监,却告诉赞恩,自己又怀孕了。
也这是这句话,击垮了赞恩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
他决定起诉父母,因为他知道,那个还未诞生的孩子,必将延续他的悲剧。
当生育成为一种习惯后,为人父母或许已经失去了最初的那份悸动和期待,只是麻木地顺应着命运。
生下儿子可以帮他们干活,生下女儿可以嫁人换取礼金。
孩子不是孩子,而是他们谋生的“工具”。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孩子》这首诗中写下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
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
却不属于你们。
孩子一旦出生在这个世界上,他就有权以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即便是父母,也不能决定他的死活。
何以为家,真正的发问,其实是以何为家。
以爱滋养的孩子,即便贫穷,依旧能够坚韧,勇敢,善良,穿越生活的苦难,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善意与温暖。
《何以为家》涉及的社会问题非常复杂,但电影最后的落点很简单,只是一个孩子的心声:
没有能力抚养孩子的父母,就请不要再生。
在这个沉重的议题里,赞恩是那束光。
他善良,勇敢,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自己深爱的人。
如果没有他的反抗和表达,千千万万个赞恩一样关在少年监狱的孩子们,就永远没有自己发言的机会。
生而为人,生育、抚养、教育,是我们永恒的命题。
父母这个词,从来都没有那么简单,“生”是本能,“育”是责任。
孩子不是包袱,而是上帝赠与我们的礼物。
生而不育,只会制造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生活之于成年人,或许随时都有重新开始的勇气和权利。
但生命之于孩子,却只有一次,一出生就是一辈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来源: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责编;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nj/7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