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文苑热土middot秋冬世界呼唤


点击标题下「云南政协报社」可快速   一个12岁的孩子走上法庭控告亲生父母,告他们把他降生于世……这一幕可能会让你感觉荒诞不经,但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它就发生在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部沿岸的黎巴嫩。

  电影《何以为家》由黎巴嫩、法国、美国联合制作,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赞恩·阿尔·拉菲亚、约丹诺斯·希费罗主演,该片于年4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何以为家》在一贯挑剔的豆瓣评分中获得了9分的高分。我想,它的口碑源于以下几点。

  之一,真实的力量:首先,人物真实、故事真实、场景真实;其次,演员情感真实、表演真实。

  该片根据主演赞恩·阿尔·拉菲亚亲身经历的人生故事改编,导演娜丁·拉巴基对电影的定位是——介于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也就是说,这是一部非虚构电影,它的人物设定、故事脉络、环境场景都源于生活真实(主演赞恩与影片男主角赞恩连名字都一模一样)。赞恩这位惹人怜爱的小小少年并非职业演员,而是曾在黎巴嫩的贫民窟里苦苦挣扎谋求生存权利的叙利亚难民,他演的就是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不需要改名换姓、乔装打扮,不需要“三贴近”“深入生活”,不需要发挥想象、生搬硬套。此外,不仅该片的主演是人物原型,就连群众演员也都来自难民,导演娜丁·拉巴基选择演员的首要条件就是他们必须经历过难民的生活,娜丁·拉巴基摄取观众同理心、博得观众信赖感的“杀手锏”正是因为启用了这些曾在水深火热中摸爬滚打的最底层人民担任电影演员,从而最大程度地真实还原了黎巴嫩底层社会的现状。难民出演难民,他们起码不会怀疑这是不可能发生的故事,表演时就不会“跳戏”“出戏”,他们虽然都没有受到过正规系统的科班表演训练,但都能够凭借着自身的本色魅力出镜,表演朴素真实,让观众没有违和感。尤其是男女主演赞恩与希费罗,他们无论是表演的呈现还是形象与气质,都不输给职业演员。笔者真心希望,他们能够从此踏上演艺道路,带给观众更多惊喜。

  这不禁让笔者想到被影评人誉为“世界上最美的电影”、荣获第4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巴西电影《中央车站》。同样,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在影片中大规模地启用了非职业演员,仅是挑选演员就花费了一年多时间,在挑选影片男主角的扮演者时,名艺校学生都未能入得塞勒斯的“法眼”。塞勒斯在里约热内卢机场候机时偶遇一个10来岁的擦鞋男童,感觉这个小男孩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男主角饰演人选,于是便留下联络方式,请男孩翌日到办公室面谈,并说:“我会给你一个很大的惊喜。”第二天早晨,塞勒斯的办公室外来了一大群蓬头垢面的小孩,擦鞋男童对塞勒斯说:“他们和我一样都是没有父母的流浪儿童,他们都很渴望得到惊喜……”塞勒斯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这样一个生活朝不保夕的孩童能够拥有如此博大宽广的爱的胸怀,宁愿把来之不易的出人头地机会拱手相让给其他孩子……在擦鞋男童文尼西斯·狄·奥利录用合同免试原因一栏,塞勒斯这样写到:“善良无需考核。”这个真实的故事仿佛就是《何以家为》导演选角的姊妹篇,善良的力量直击人心,既成就了一部好电影,也成就了两位小男孩主演的人生新篇章。

  当然,生活的真实必须提升为艺术的真实,才能造就不朽的艺术品,才能更有效地打动观众,比如《何以为家》倒叙手法的开场设置就十分具有悬念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这也是编剧和导演别出心裁的巧妙安排。

  《何以为家》的成功也令笔者想到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及纪实片《冈仁波齐》。《云南映象》的歌舞演员大部分来自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冈仁波齐》虽是一部纪实类影片,影片中人物的生死、命运的变迁并不缺乏强烈的戏剧元素,所以,我们仍然只能说,戏剧源于生活,生活比戏剧更精彩。网友“西装鲨鱼”的微博如是道来:“这年头,现实要比电视剧、小说、艺术精彩离奇得多。现在最好看的不是电视剧、小说,而是现实生活的新闻。艺术并不高于生活,而是在气喘吁吁地追赶着生活。”

  之二,导演对待电影艺术的严谨态度。

  电影《何以为家》虽然不是投资巨大、明星众多的豪华大片,但是导演、剧组为它耗费的时间、精力并不亚于大片。《何以为家》的制作时间长达五年之久,光是实际调查就花了3年时间,剧本也是几易其稿,在历经半年的辛苦拍摄后,最终获得了超过个小时的电影素材,后期剪辑又花费了整整两年时间……没有这样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待电影艺术的严谨态度,就没有感人至深、好评如潮的电影《何以为家》。

  导演敢于直面自己国家最底层人民生活的种种不幸及规章制度的种种弊端,更是令人尊敬。

  之三,影片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格以及坚忍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

赞恩的家不能称其为家,那只是一个依靠血缘关系组建、维系的人口工厂(家里有7个孩子),大家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朝不保夕。在两个“家长”(打引号是因为他们根本不配做家长)的眼里,女孩生下来便具有商品属性,初潮后便可卖作他人妇换取钱财;男孩生下来便是廉价劳动力,可以帮着爸爸妈妈干活,养家糊口,照顾弟弟妹妹……实际上,当12岁的家中“顶梁柱”赞恩尚未离家出走时,他就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了(人在“曹营”,心在流浪!)。

  影片男主角赞恩虽然只有12岁,但他在我们心中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小小男子汉,一个少年英雄,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超人。他虽出生于卑微贫贱之家,长于动乱年代,失去了祖国的庇护,也没有得到父母双亲应有的最基本的关爱,但渺小弱小如一粒尘埃的他却拥有着独立自主的人格与思想,最令人感动的是:不论身处何地,无论遭遇何等艰难困苦的环境,他都从未泯灭心中那份善良的天性,也从未放弃作为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应有的人格尊严。小小年纪,他就拉着和自己个头差不多一样高的拖车为杂货商送货,用柔弱稚嫩的肩膀扛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即使吃不饱穿不暖也不愿接受杂货商的施舍,把心怀不轨居心叵测的杂货商送给妹妹的食品扔进垃圾箱……尽管他竭尽全力阻止父母把年仅11岁的妹妹卖给年龄悬殊的杂货商做老婆,却以失败而告终,他不甘心在物质与精神双重匮乏的家中没有梦想、没有尊严地苟活与沉沦,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自谋生路。当收留他食宿的黑人女孩拉希尔“不告而辞”,丢下只有1岁的幼儿约拿斯,赞恩勇敢地、负责任地承担起照顾约拿斯的重任,直到山穷水尽无计可施,才不得不向制作假证的不法商贩低头求援(以为此人真的会为约拿斯寻找一户好人家,让约拿斯过上幸福生活)……

  观赏完这部电影,笔者与同伴们忍不住共同发出感叹:即使是我们这样的成人,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很难想象怎么去养活1岁的幼儿约拿斯·赞恩,一个从来没有得到父母眷顾关爱的12岁小孩,竟然在一夜之间突然成为1岁幼儿约拿斯的“家长”,命运的安排真像是一出恶作剧,充满讥讽意味,令人啼笑皆非欲哭无泪……生存还是死亡,这是赞恩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生活的重压与逼迫下不得不提前长大的早熟男孩赞恩,他是那样勤劳、善良、勇敢、机智,可谓是:小小的年纪,大大的勇气、责任和担当!

  中国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王阳明(王守仁)最核心的哲学理论便是:致良知,于此,他有非常著名的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哲学的终极任务,究其原因就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成为圣贤?最终,他向世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便是“致良知”。在这里,“良知”主要是指天赋的道德观念。王阳明认为:如果你的所作所为能够达到自己内心良知的要求,或者说,能够遵从自己内心良知的指引,那你就是圣贤了。在《贫穷或富有》一歌中,李荣浩唱到:“可以看起来不伟大,却要善良,要尝过时间给过的挫败,才能够变得坦然”……赞恩虽然出生贫寒、一无所有,但他却足够富有,因为他足够善良,也足够伟大,可以说,他就是活在真实世界里的小小圣贤。

  再看影片女主角——埃塞俄比亚移民拉希尔,一位年轻美丽的黑人女孩,靠着在一家商店当勤杂工的微薄收入,勉强养活自己和1岁的私生子约拿斯,她生存艰难,却不愿抛弃儿子,送他去大户人家过“幸福生活”(后来证实是骗子的谎言)。当她遇见无家可归的小男孩赞恩,自身难保的她收留了赞恩,没有合法身份、来自不同国家的3个“黑户”临时拼凑成“一家三口”,一同居住在一间用塑料和碎石搭成的破旧棚子里,他们抱团取暖共度难关的一幅幅画面,令人欷歔不已……

  还有一幕场景,虽只是一笔带过,却让笔者为之动容。那就是拉希尔泪流满面打电话告诉母亲暂时不能给她寄钱了,请母亲原谅她……却原来,处于生活困境中的她,一直在省吃俭用给母亲汇钱,她和赞恩一样,是一个有情义、有担当的穷苦人,他们都有着金子一般的善良心灵。

  男女主角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魅力,是《何以为家》打动观众的根本所在。

  之四,影片中那些令人难忘的画面。

  12岁的男孩赞恩用破旧的箩筐、破烂的大锅土法自制了一个小“拖车”,终日拖着1岁的约拿斯流浪于街头巷尾,寻找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住处,寻找一份可以果腹的食品……看过《何以为家》,这画面便深深烙印在脑海深处……

  让人心酸欲泪而又倍感温暖的还有:赞恩用镜子把邻居的电视画面反射到自家破屋子的天花板上并为约拿斯配音。生活是如此艰难,命运是如此不公,他们却苦中作乐,没有忘记享受生活的美好……

  令人心酸心痛心碎的电影《何以为家》也有让人泪中带笑的一些桥段,比如当赞恩被问到:“你弟弟的皮肤为什么这么黑?”赞恩的回答可谓机智过人而又让人忍俊不禁:“那是因为我妈妈怀弟弟时喝咖啡喝多了。”赞恩如愿以偿领到牛奶和面包,我们在捧腹大笑之余又忍不住泪湿眼眶……

  之五,电影带给我们的多元化思考。

  电影《何以为家》看上去很像是一部少年儿童题材、记录风格的剧情片,其实,在这部看似简单的影片中隐藏着诸多深刻深邃的现实拷问,值得每一个成年人深思。

  首先,它让我们思考战争的残酷、罪恶,反思战争对千千万万家庭从物质到精神的毁灭性打击,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与弥足珍贵;其次,它让为人父母者(尤其是那些处于特殊困难时期和社会底层的父母)思考应该怎样尽好做父母的职责(有时候,他们需要向孩子们学习);最后,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无论处于怎样黑暗、苦痛、艰难、恶劣的环境,都不要放弃良知与勇气,不要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希冀。

  归根结底,电影《何以为家》带给我们最大的感悟和启示是:和平,只有和平,才是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最宝贵的东西;没有和平,一切都无从谈起,世界需要和平,世界呼唤和平。

  《热土》杂志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nj/513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