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邢承吉丨档案与叙事围绕中华教育文化基


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m.jpm.cn/article-123588-1.html
这场探险的开始是年的秋季,我提着两个沉重的大箱子飞抵曼哈顿,入住位于街正对巴特勒图书馆(ButlerLibrary)的公寓。这里是纽约曼哈顿相对安静的晨边高地(MorningsideHeights)街区,也是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University)和哥大师院(TeachersCollege)所在的街区。早晨四五点钟,校工已经把校园清扫得干干净净。校工大多为黑人和拉丁裔,身穿深蓝色的短袖制服,而纽约的老建筑许多都保留着百余年前的原貌,我的公寓就在这样一所踩着楼梯就能听到吱吱嘎嘎声响的老房子里。初到纽约,我的导师艾明如教授(MaeNgai)就将她的外公、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先生的旧照一一呈现在我面前;在艾教授府上的客厅,我见到了艾教授的母亲、哥大药理学终身教授的王雪华女士以及她的胞妹、台湾地区著名建筑师(“台湾图书馆之母”)王秋华女士。两位出身民国大家族、久居美国的老太太,刚刚从曼哈顿中城的林肯中心(LincolnCenter)听完音乐会,加入了我们的晚餐宴席。听我正和艾明如谈胡适,王秋华女士非常高兴,随即热情地同我讲述她们对胡适和王世杰谈话时的印象:“他来家里喝茶聊天。我给他们煮茶。他们围着茶水长谈,几个小时之后,他们还坐在那里热烈地谈着。我过去一看,才发现茶早都煮干了。”(大致)她吐字很慢,仔细向我描述这一情景,让初来乍到的我感到,大名鼎鼎的胡适之仿佛此刻就坐在我们身旁忘我地谈话。也是这一时期,艾教授命我们几个博士生动笔撰写研究论文,我于是集中读完了藏于哥大珍善本档案馆的唐德刚编胡适口述史,也拿到了他在康奈尔留学时期档案的微缩胶卷,假期还特意飞去台北参观了“中研院”近史所的胡适纪念馆。也是通过胡适,我逐渐梳理出晨边高地的中国知识分子群像。纽约的中国知识分子晨边高地与百年中国学术、思想、政治渊源深矣,二十世纪初,许多中国学者远赴重洋,前往美国寻求科学和教育知识,与美国知识界进行了一场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跨太平洋交流与对话。其中不少人曾在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Dewey)、教育学家保罗·孟禄(PaulMonroe)、克伯屈(WilliamKilpatrick)等门下学习后学成归国。郭秉文、胡适、蒋梦麟、马寅初、严鹤龄、熊崇志、张彭春、张伯苓、任鸿隽、朱经农、查良钊、凌冰、杨荫榆、陶行知、陈鹤琴、熊佛西、陈雪屏,一大批民国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也都曾旅居曼哈顿的晨边高地,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哥大师范学院度过难忘的留美时光。他们学成归国后,又将一批美国知识分子邀来中国——杜威于年至年间在华讲学,影响深远;克伯屈于年和年分别来华;孟禄更是于年和年间,前后十四次访华。这种跨越太平洋的思想与文化交流不仅深刻地塑造了现代中国科学教育和研究的面貌,也成为了跨国史研究中值得深入挖掘的重要议题。这是我在哥大师院孟禄档案里找到的一张老照片,照片中央坐着的正是保罗·孟禄。孟禄教授身边聚集着胡适、蒋梦麟、孙科、陶行知、凌冰等一批最知名的中国知识分子。笔者在孟禄档案中发现的纽约中国留学生照片档案(引用信息如图)通过这些中美知识分子,我发现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轮廓。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这是一个中方主导、美方参与的基金会,创立资金源自美国于年第二批退还给中国的庚子赔款。成立以来,中基会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科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以科学知识服务中国社会。第一批美国庚款退还中国的款项建立了清华学堂,并从年到年资助了大批知识分子赴美深造。然而,对第二批退还庚款建立的中基会的历史贡献,我们目前仍了解甚少。中基会系统性地资助了全国各地的高校和研究所,不仅包括清华、北大、南开、武大、云大等学校,还包括一系列研究机构,如中国科学社、中国地质学社、营造学社、“中研院”等。在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中基会又在科学研究与教学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战后期,新一代中国科学家在战时接受了系统性的科学训练,后来留美并成为世界级的顶尖科学家。二十世纪初中国缺乏系统化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环境,这批中国科学家是如何在战时获得优秀的科学训练的?理解自二十世纪初以来中美之间的知识交流网络对我们把握现代中国科学的发展的历程至关重要。美国知识分子如何为中国科学发展设计并推行民主愿景,而在科学传播背后他们的政治假设又是什么?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回应美国输出的科学,他们最终从又摒弃了哪些不适用于中国的观念与实践?去纽约和波士顿找寻档案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中美之间的档案之旅,迫不及待地想要钻研中基会中核心的美国知识分子保罗·孟禄的个人档案。年暑假,拜登宣布重新开放美国,疫情期间关闭的档案馆也随即逐渐有序开放。我来到艾明如教授的府邸,各自戴着N95口罩小心翼翼地谈了一个多小时。在接下来的过程里,艾教授全力协助我争取到一批与中基会相关的珍贵史料。首先,我开始系统性地阅读孟禄档案。我曾在位于纽约上州的洛克菲勒档案馆(RockefellerArchiveCenter)做档案研究,接触到他年的初次赴华的具体情形。二十世纪初叶,中美知识界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往来交流。-年间,孟禄的同事杜威受胡适、陶行知、蒋梦麟、郭秉文之邀访华,一路演说,跑遍中国大半省份。杜威返美不久,年,孟禄第二次来华,为中国发展科学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十分详细的调查建议,对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该用于何处,不该如何使用,也提出了明确的、甚至是强势的个人看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番争取,尚未公开和整理的孟禄档案终于完整地呈现在我眼前;当时全美档案馆刚刚重新开放,二十多箱档案每天都很豪迈地预留给我一人独享!哥大师院的孟禄档案(摄于年夏)然而这份工作的体量也很大。连续一个多月的阅读和整理后,我终于消化完这批材料,看到许多珍贵的手稿和相片,甚至不小心碰到了最后一个盒子里保留了近百年的教授博士袍。重回纽约做研究,经历疫情,表面上熙熙攘攘的曼哈顿已物是人非。这一年我回到纽约时,曾经有幸邂逅的王秋华女士在台北辞世;年末,我在哥大附近的街区撞见行色匆匆的艾明如教授姐弟三人,又惊闻王雪华教授离世的噩耗。历史似乎离我很远,但又发生在我身旁。而另一方面,在纽约做研究的时光非常安静,沉浸在研究中的我因身处故事发生的街区而时常有时空穿越的错觉。沉浸在档案研究中,甚至梦里也会回到进步主义时代的纽约。当时正值暑假,天黑得很晚,每天结束研究后,我会从街的哥大师院回到街晚餐,路上,我会经过杜威位于街的寓所、胡适位于FurnaldHall的宿舍、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严修(范孙)先生来纽约找张伯苓访问时居住的公寓,晚上散步回来,萤火虫星星点点。中基会的故事融入了这个曼哈顿街区的历史中。曼哈顿的老建筑仍然是百年前的模样,那些来自一百年前的老式公寓里,保存着进步主义时代的老式电梯,见证了历史的种种印记。完成纽约的研究,我前往位于波士顿的哈佛大学,查阅十几箱顾临档案(RogerShermanGreenePapers),更深入地研究了中基会创建之初,在同样长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nj/121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