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简介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147810.html东线作战的初代“虎”式坦克“虎”1刚一问世,其坚强的战力即使盟国方面大吃一惊,在当时参战的英联邦部队中开始流传有关它的可怕传说:有人说“虎”1坦克的装甲由特殊钢材制成,并具有“自修复”功能,在同样厚度下,防护力提高数倍,每当被火炮击中,便会冒出一阵青烟,随即恢复正常;有人说“虎”1坦克的火控系统采用了德国最优良的光学技术,超高精度光学瞄准镜与特种弹道计算机使其主炮命中精度极高;有人说“虎”1坦克车内采用类似U艇的隔舱化设计与技术,使得乘员个人防护水平大大增强,除非被彻底击毁,否则休想使其失去作战能力……诸如此类,等等。这些传言来自于一种在当时盟军中蔓延的“流行病”“虎”式恐惧症!哈比勒·埃尔温·阿达斯博士哈比勒·埃尔温·阿达斯博士年5月7日生于杜塞尔多夫,亚琛理工大学毕业,在汽车制造公司担任设计师,一战中曾在汽车部队服役。战后到MAN公司担任设计师,年,阿达斯来到位于卡塞尔的亨舍尔公司任开发部主任,主持“虎”1坦克的研制——被称作“虎之父”。虎式坦克一经研究成功就被投入战场,第一批的4辆坦克被分配到第重坦大队第一分队第一小队。年8月29日到达列宁格勒东南的姆加城。在第一次的作战行动中就有三辆虎式坦克相继抛锚。德军在着手解决各种机械问题,完成相应的培训工作后,虎式坦克才在东线战场上开始耀武扬威。东线的德军部队开始流传一句顺口溜,“俄国的T-34,见到虎式,连忙脱帽又敬礼。”88炮的极高精确度和威力,“虎”1经常打掉T-34的炮塔。《进攻!“虎”式坦克》的作者伯扬·派瑞特在书中回忆年1月12日在罗斯托夫的战斗场景。当时他所属的第重坦克坦克大队4辆“虎”1在格德斯特中尉指挥下紧急出发去支援第96步兵师,该师阵地在20多辆T-34/76的冲击下摇摇欲坠。一番交火之后,苏军丢下12辆燃烧的T-34向自己的阵地撤退了。“这是德国人在此之前从来不敢相信的事实——T-34有史以来第一次被打得如此狼狈。”美国陆军年10月发放的第20-号题为“德军对苏军突破战术所采取的防御的文献中,有关于年3月在哈尔科夫地区“大德意志”师的2辆“虎”1遭遇T-34坦克时的作战描述:苏军仍然采取他们一贯的做法,让部队等候在安全的距离---码(米),静候德军冲出村子,然后在德军坦克的射程外开火并消灭他们,但这次战斗大大出乎苏军意料,“虎”1在村子里就突然开火,而且非常准确。20分钟内,16辆T-34/76冒起了浓烟。苏军士兵无一不目瞪口呆,以前根本没有见过这种阵势。在后退途中,又有18辆T-34/76被“虎”吃掉了。在米距离上,88毫米穿甲弹直接射入T-34/76的炮塔之内,引爆了弹药,并把炮塔掀到数十米之外。这一战斗也被改编到当时的苏联影视剧《白虎》中,成为经典。美国人在后来评论到:“这种新型坦克极大地鼓舞了德军士气,它所带来的震撼类似以前T-34和KV出现时的情景,只是角色互换了”虎式坦克的强悍作战能力离不开它先进的制作工艺。在火力方面,“虎”1坦克装备的是经过改良的KwK36型88毫米坦克炮,射速7发/分钟,优秀射手可以达到12发/分钟,身管寿命在发射被帽穿甲弹时为发。适用的弹药种类主要有被帽穿甲榴弹、碳化钨芯穿甲弹、空心装药高爆弹和曳光榴弹。KwK36型88毫米坦克炮弹药种类其中碳化钨芯穿甲弹初速度为米/秒,在米距离上可以击穿盟军任何一辆坦克的正面装甲。在火控系统上“虎”1还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简易装表式火控系统”,另外还装有一套“时钟”式刻度的方位指示器,可使炮手快速准确的获得主要射击参数。虎1坦克的炮瞄准镜另外,“虎”1坦克的载弹量远高于盟军同级别坦克,初期坦克可装92发,后期版本达到了发。同时期的T-34为55发,M26为70发,萤火虫为77发。总之,火炮、弹药和瞄准装备的相对先进,导致“虎”1在远距离作战中可以轻易的占得先机,并达成先敌开火的有利态势。在防护能力上,“虎”1正面装甲的厚度达到了毫米,炮塔上具有毫米的火炮防盾。可以看出火炮防盾后大部分是无装甲的从年末到年初,盟军没有一种坦克可以对“虎”1构成真正威胁。年4月末,苏军在库宾卡对1辆缴获的“虎”1进行了大量射击试验,最后发现只有85毫*52K型高射炮(比T-34/85装备的ZISS53型51倍口径坦克炮威力略大),在米距离上刚好可以击穿“虎”1的车体正面装甲。被76毫米火炮击中侧面的“虎”式坦克,只留下了一个弹坑“虎”1侧面和后面装甲略薄些,但分布均匀,为82毫米厚,所以在正常战斗距离也可以抵挡盟军75-76.2毫米火炮。在机动性方面,“虎”1在设计时以36吨车重为标准配备动力系统,但是在最后投产后车重达到57吨,所以存在部件超负荷问题。“虎”1复杂的行动部分给战车带来了卓越的平稳性。这种平稳性缓解了坦克乘员的战斗疲劳,也降低了机件因振动造成的损耗。但是过多的负重轮也给坦克在雪地里运动和后期维护保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虎式坦克标志性的负重轮除此之外,“虎”1坦克的作战行程较短,在公路上有公里,越野条件下只有85公里,加上停止间射击的战斗模式,在实战条件下,作战半径最多40公里。但是“虎”1的机动速度不算低,操作起来非常轻盈。年12月英国军方文件《德国坦克概述》中如此描述。“其表现令人怀疑这是重50多吨的坦克,它的行走装置和转向装置,无疑是耗费大量工时的产物,但所有的构造被设计得非常合理和精密。驾驶中,方向盘很轻(因为带助力),可以毫不费力地就让这个庞然大物轻松地转向或前进后退,越野和穿越障碍时的表现也比其它坦克好。”虎式坦克的方向盘式操作手柄,极大程度的减轻了驾驶员的负荷。战后多年,这种操作方式才被多国坦克采用。正是得益于强大的火力和防护力以及良好的机动能力,使得“虎”式坦克在欧洲的东西线战场上大放异彩,成为盟军的噩梦,也使得“虎”式坦克成为二战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坦克之一。大家对二战坦克还有哪些想了解的,给我留言,带你深入了解二战中的典型战车!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nj/11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