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袁隆平写给妈妈的这封信,看完不应该只有感


刘云涛 https://yyk.39.net/doctor/306474_comments.html

年5月22日下午13时07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

袁隆平院士逝世当天,一封11年前袁隆平写给妈妈的信看哭了无数网友。

这是袁隆平在80岁生日时写给他已故母亲的一封信,信中满是他对母亲的思念、感谢和愧疚。

这封信也再次印证了那句话:80%的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袁隆平院士的成就举世瞩目,而他把这一切归功于他的母亲:

“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许多人都以为袁隆平院士是农民出身,其实不然。袁隆平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母亲则是一名英语教师。

袁隆平出生于年,他的学生时代正赶上中国最动荡的十几年。即便因为战乱辗转多地,父母也没放松过对孩子们的教育,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把孩子们送进学校。

袁隆平曾在受访时回忆,“我们家自祖辈起,就有重视教育的好传统,我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幸运的。”

更幸运的是,他有一位智慧的母亲。

袁隆平的妈妈华静是个大家闺秀,从教会高中毕业后就当了一名英语老师。

袁隆平刚学会说话时,就接受了妈妈的英语启蒙,这也为他后期阅读外文书籍和文献奠定了基础。正是这些书籍和文献,打开了他的眼界,让他接触到了外面更广阔的的世界。

袁隆平妈妈的家庭教育方式,放在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有一种教育方式叫“填鸭式教育”,就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现在很多父母仍然采取的是这种教育方式。

因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各种兴趣班各种知识一股脑儿地全往孩子身上砸,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也不管孩子是否能消化吸收。

在这种教育方式之下,孩子只会觉得学习很辛苦很累,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再加上父母的强制要求,孩子厌学辍学的年龄越来越提前,许多学生10岁11岁就开始出现厌学情况。

袁隆平的妈妈对他采取的则是启发式教育。

袁老曾回忆小时候妈妈给他讲《囊萤夜读》的故事,当他追问萤火虫最后去了哪里时,妈妈并不会给他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启发他自己去思考。

他的妈妈很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教给孩子知识,并且总会在故事的结尾留下开放式的结局,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

这让袁隆平养成了爱思考爱探索的习惯,最后探索出一条让数亿人远离饥饿的道路。

每个人都有过想象力爆棚的孩童期,都有过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这些珍贵的品质大多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扼杀了。

好的教育方式会保留孩子的珍贵品质,并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袁隆平走上研究农学之路,就和他小时候的经历密不可分:

一次是他的妈妈带他游神农庙,给他讲神农植五谷、训禽兽、尝百草的故事,让他第一次对脚下的土地产生了敬意;

另一次是袁隆平一年级时和同学一起参观果园,硕果累累的美丽果园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袁隆平说。

好的教育应该是启发孩子的兴趣和自觉,让孩子在非常规学习的状态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获得知识。

只有激发出孩子对学习的热爱和求知的渴望,学习才不会成为孩子的负担,更不会成为亲子矛盾的导火索。

家长更不应该唯成绩论,要知道,学生时代的袁隆平也并不是成绩拔尖的学霸。

他就读的西南大学校史馆保存了一份他大学时的成绩单:国文64分、植物学65分、地质学88分、农业概论88分、气象学84分、英文93分。

袁母常说,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

因此她非常注重对孩子品德和情操的培养,袁隆平的兴趣爱好广泛:拉小提琴、游泳、下棋、打球,可谓动静皆宜。

自称“90后”,和年轻人聊天时总是神采飞扬,八九十岁了仍然常常把梦想二字挂在嘴边。

他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遇到事情不气馁不服输的性格,都是深受母亲的影响。

袁隆平说“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是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

因为母亲的教育和影响,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牟利,而是早早树立了让所有人不挨饿的目标。

正是因为他的博爱,当他离开的时候,才会有那么多的民众自发悼念,国内国外都在纪念这位为人类粮食安全作出极大贡献的老人。

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袁隆平,但好的家庭教育一定会让人受益终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nj/1146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