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英文为“firefly”),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鞘翅目、多食亚目、萤科,是一种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荧光而得名。这种尾部能发光的昆虫,约有近种,我国较常见的有黑萤、姬红萤、窗胸萤等。
萤火虫依其生活环境区分为陆栖和水栖两大类,前者占大多数。陆栖萤火虫幼虫多栖于遮蔽度高、草本植被茂盛、相对湿度高地方;水栖萤火虫每一发育时期都有不同的生态栖位:蛹期在水旁边度过;成虫中,雄虫及雌虫分别在水上方开阔水域及水边的植物上生活,卵产于岸边。
萤火虫的生活史属于完全变态,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水生萤火虫通常4个月完成1个世代,1年有2个世代;陆生萤火虫则1年能完成1个世代。幼虫从卵孵化到蛹要经过6次蜕皮。蛹历经的时间长短因种类而不同,最长的可达40多天。成虫野外寿命一般为3~7天,但也有长达20~30天者。有很多种萤的雌性虫是没有飞行能力的。它们体型比雄性大,能产很多的卵。
萤火虫分布范围极广,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均有。中国约54种,各地皆有分布,尤以南部和东南沿海各省居多。
水栖萤火虫的幼虫吃螺类,贝类和水中的小动物,而陆栖的萤火虫幼虫则以蜗牛、小型昆虫等为食。蜗牛的腹足会分泌一种黏液,只要它爬过地方就会留下痕迹,陆栖萤火虫幼虫利用嗅觉发现蜗牛。在捕食过程中,萤火虫先爬上蜗牛的贝壳,用3对足将其紧紧抓住,尾足也牢牢吸附在蜗牛壳上,然后用它针状的上颚攻击蜗牛的触角并注入麻醉液,直至蜗牛失去知觉。然后它分泌消化液于蜗牛肉上,再用上颚夹肉,使消化液能充分的将肉分解成流状的肉糜,然后再吸入肚子里面。吃完之后,有的萤火虫还要用尾足粘干净自己的身体。萤火虫幼虫取食1次可以维持几天甚至1个月不进食仍能存活。水栖萤火虫幼虫则需要在水中完成捕猎过程,然后将猎物拖至岸边慢慢的享用。
萤火虫成虫多数只喝水或吃花粉和花蜜,或利用幼虫期贮藏的脂肪,而极少数种属的雌成虫也可以捕食,它们捕捉的主要是萤火虫雄成虫。
萤火虫成虫依种类不同,活动的时间也有差异;白天和夜晚各有日行性和夜行性的种类。夜间活动的种类出现的时间,由18:00至清晨3:00,4:00都有。一般情况下,多数种类是在日落后开始活动,而且大多在当地晚上20:00,21:00点停止活动。萤火虫幼虫在夜晚出现的时间大致和成虫相仿,但却可以整夜活动。所有萤火虫都只在夜晚发光,因为在日间它们的光不足以强到能吸引同类的注意。
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求偶,有些种类的萤火虫只有雄虫有发光器官,而有些种类则双方都有。有些种类的光是一闪一闪的,有些则是持续不断的发光。这种信号是因种类而异的,在长度和节律上都有所不同。
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是: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在发光细胞中有两类化学物质,一类被称作萤光素,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一种能量分子),并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中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荧光素(化学反应式如下图);当氧化荧光素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几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只有极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反应效率为95%,萤火虫也因此而不会过热灼伤。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办法制造出如此高效的光源。
在虫的腹部下部有着很多白色斑块。其实是它的甲壳中对光透明的部分。在内部有一块白色的膜,可以反射光。所以在日间这个部位呈现白色。
具体到成都周边,夏秋一直能看到萤火虫的景区有:天台山(正天台附近)、青城后山(两条线路的水边都有)、峨眉山(清音阁居住点有个白色石桥的附近)。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来看一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nj/11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