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我在海外我制作的反歧视视频引黎巴嫩议


病毒可以很快消除,但是消除种族歧视的路还很长。困难固然艰巨,但每个中国人都该做点什么。

记 者

吴 雪

受访者

艾米尔

我是黎巴嫩大学博士学院的中国访问学者艾米尔,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去年9月份来到黎巴嫩时,和当地朋友一起住在舒夫县的沙希姆镇小镇上。半年来,我生活得一直很快乐。2月上旬,黎巴嫩媒体开始对中国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报道,并大肆渲染恐慌情绪,部分黎巴嫩民众对像我一样长着东亚面孔的人,都不是很友好。记得有一次,我走在贝鲁特的大街上,旁边开车的人疾驰而过,看到我时竟然朝着我大喊了一句“Kurūnā”,这个词在阿拉伯语中是新冠病毒的意思。出门遭遇这种歧视性的侮辱,我一开始并没有放在心上,很生气的话,会冲过去找他人当面对质,对方解释说“自己在玩笑话,别当真”。我清楚这并不代表所有黎巴嫩人的想法。艾米尔在黎巴嫩留学 受访者供图但让我心寒的是,每当我找同学借东西,或走在路上碰到同学的时候,他们会不自觉地躲得远远的,并向我投来异样的目光。我虽然能理解他们的害怕,但这种歧视三番五次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也不愿意再沉默。某天,我从贝鲁特乘坐大巴车返回居住的黎巴嫩山省,在车里刚刚坐定,一个黎巴嫩市民上了车,看了我一眼,用调侃的语气讲了一句话:“今天‘新冠病毒’和我们一起坐车回山上。”看到我和他一站下车,那人又不屑地讲了一遍:“‘新冠病毒’和我们一起下车了。”我当即找他对质:“你说谁是病毒?麻烦你再说一遍?”对方知道我会阿拉伯语后,吓得不敢说话,我非常严肃地告诉他:“我们中国人不是病毒,请你不要再拿这件事开玩笑。”回到家后,当地朋友听了事件的过程,对我表示抱歉,他说这不是黎巴嫩人的想法。黎巴嫩街头的民众沙希姆镇的人口不多,作为唯一的中国人,当地居民肯定都已经认识我了。他们明知我与新冠病毒毫无瓜葛,还说出这样歧视性的话语,我实在没办法接受。而在社交媒体上我也看到过许多华人朋友,多少都遭遇过类似的歧视。2月27日,我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准备录制一段“反对新冠病毒歧视”的视频,发布在“脸书”上,为中国人正名。拍摄视频的地点就在我朋友家的屋顶。那天,我对着镜头,请黎巴嫩人将心比心,能够正确看待新冠肺炎,不要仅仅出于焦虑和未知的恐惧,就对中国人抱有歧视。艾米尔制作视频破除偏见,“走红”阿拉伯国家我知道有些人会说“新冠病毒”是在开玩笑,但这并不好笑,为了让他们更加明白,我还打了一个比方,“如果你的母亲生病了,我可以拿她开玩笑吗?不可以。中国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母亲,她现在生病了,我们希望她尽快痊愈”。我做这个视频的目的,第一是让出门在外的中国人,不会被人说三道四;第二希望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的民众意识到,这些歧视性的话语只会损害民众间的感情,不利于中黎两国关系的发展。视频发出后,短短2天内我的脸书账号就已经被浏览了5万余次。与此同时,几位黎巴嫩人将它转到了当地的一些小媒体上,之后一家总部在阿联酋的媒体“Al-Hadath”在6点档的晚间新闻播出了这段视频。艾米尔接受Al-Jadeed电视台采访 受访者供图之后,黎巴嫩三大主要电视频道之一的Al-Jadeed以及几家黎巴嫩新闻网站不仅采访了我,还请我去录制电视节目。2月29日,黎巴嫩议会议员比拉勒·阿卜杜拉(BilalAbdallah)看到这则视频后,邀请我去他家做客,并一起录制了访谈视频。议员对我表示同情,并呼吁黎巴嫩民众停止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歧视中国人,号召黎巴嫩支持中国抗击新冠疫情。沙特阿拉比亚电视台对这一互动事件进行了直播。阿拉比亚电视台节目截图 受访者供图王克俭大使与阿卜杜拉议员的互动 受访者供图比拉勒·阿卜杜拉议员在黎巴嫩很有影响力,他拍了视频传到了推特上,很快引发了大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ms/487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