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由我不由天
——评《两兄弟》
最近抽空阅读了一部巴西小说《两兄弟》。
不得不说,小说作家的国籍直接影响了作品的文化背景。这部小说把我看得云里雾里,尽管人物关系比较明晰,但很多地方在情绪上是读不懂的。这就是因为出生在东方的我们没法理解另一个世界人们的文化与生活。
为此,我查阅了相当一部分巴西资料,以助自己阅读这部作品。
作品运用插叙、倒叙的方式来讲述整个故事。叙述者“我”既是旁观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甚至还是其中一条暗线的主要人物。对于小说的结构设计来说,这一点是比较有新意的。
如书名所表达的,主角正是一个家庭的双胞胎兄弟:雅各布和奥马尔。作品主要围绕着他们二人矛盾的起因、冲突和影响来讲,他们两个人的矛盾从小到大不断积累、逐步升级,最终酿成了家庭悲剧。
对于这场家庭悲剧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至少三个角度来进行解读。
第一,成长环境的原因。
尽管雅各布和奥马尔是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但如说中描述的那样,他们的成长环境是完全不同的。雅各布在老家黎巴嫩长大(历史上巴西人口相当一部分是黎巴嫩移民),奥马尔则是在玛瑙斯和家人一起成长起来的。成长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影响很大。因此,雅各布的人格是独立的,他在很小的年纪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安排好自己每一天的作息。十几岁的时候自主选择想报考的中学,甚至没有征求父母的意见。而且在那时,他就已经规划好了人生的目标,并一步一步去实现自己的人生。
反观奥马尔,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做任何事情的动力。
这使得两兄弟必然有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即行事思维的矛盾。我们不去评论哪一种人生更有价值,我们只是从小说展现的事实上看,雅各布是有计划有理想的人,是按逻辑办事的人;奥马尔是活在当下的人,是看心情办事的人。家庭中有这样两个人,那么必然会遇到问题就产生分歧。
第二,社会发展的原因。
《两兄弟》一书在巴西文学界的地位很高,这源于作品触及了巴西特有的一段历史。作品的主要故事时间发生在二战之后。书中交代,两兄弟祖、父辈发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段时期玛瑙斯因为橡胶经济而成为巴西的重要的港口城市。但是二战之后,世界橡胶的生产转移到了亚洲,玛瑙斯等地的经济发展停滞,成了破旧、衰落、腐朽的代表。圣保罗等地成为新兴的经济文化中心。
奥马尔是在玛瑙斯成长起来的,他是典型的旧时代“浮城”文化的代表。他不上进、不想办法赚钱,只会坐吃山空,而犹不自知。雅各布大学毕业后移居圣保罗,成为了大工程师,衣着光鲜亮丽,是新时期巴西的代表。
可以看出来,这两兄弟在思想上有本质的不同。雅各布如同发展中的巴西,他聚焦的是远大前程,是未来。奥马尔如同旧日的巴西,他守着心中的“根”不放,是过去。
雅各布支持当时的军政府想要将落没的玛瑙斯推倒重建,奥马尔则无力阻拦,只能与他坚守的陈旧记忆一同被历史的车轮碾过。
两兄弟的矛盾,其实就是新旧两代巴西人的矛盾。
第三,心理落差的原因。
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两兄弟看待对方时,也有不同的想法。
最重要的就是心理落差。奥马尔看待哥哥雅各布的成就时,是一种嗤之以鼻的态度。在这不屑之中,其实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落差和嫉妒。尤其是全家人时常搞聚会,来向左邻右舍分享雅各布又获得了怎样的成就、寄来了什么信、带来了什么礼物之类的事。这会让原本就没什么能耐的奥马尔显得更加没有尊严和地位。
同时,雅各布倒不是看不起奥马尔的生活状态,反而很嫉妒自己的弟弟。这是因为雅各布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仅仅因为晚出生了几分钟,奥马尔就凭借年龄小而得到了母亲扎娜有如独生子一样的溺爱。尤其是后来全家不得不把两个年幼的孩子送回黎巴嫩,最后关头扎娜竟然将奥马尔留了下来,让雅各布独自远赴异国。这是两兄弟心中永远无法跨过的坎,也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裂痕。
两个孩子,一个活成了父母的面子,一个成为了父母的里子。
前段时间有一个后浪演讲引发争议,我想说的是,所谓“后浪”不是装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前浪们强行捧出来的。后浪自有后浪的生存方式,这不需要任何人来置喙。但是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命运要抓在自己的手里。我们不必非要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但生活真的很容易就将一个人的意志力打消掉,让我们沉寂于某一个时刻,终一生不能翻身。
最后我想引用另一位巴西作家的话,当我们努力使自己变得比现在更好地时候,我们周围的一切也会变得更好。
出生于没落不是我们的错误,沉溺于没落才是。
年6月6日子冯于雨鉴阁
笥经存义录·二十二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ms/3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