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约撰稿人胡奇
编辑│薄荷
一个叫扎因的男孩,在他12岁那年,决定把他的父母告上法庭,罪名是“他们生了我”。
4月29日,《迦百农》正式在国内公映,它选择了一个更亲近中国受众、平铺直叙的片名:《何以为家》。
而相比近些年大热的印度片、西班牙片等影片,这部来自黎巴嫩女性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黎巴嫩、美国、法国共同制作的陌生文化之地的作品,在呈现上少了地域风格特征,相对尖锐的题材更是会使它失去一部分受众。但是从导演娜丁的态度看来,生活条件相当优渥的她,拍这部作品的初心听起来美好又残酷:“电影可以改变世界。即使不能改变现状,至少也可以引起话题和争议,引发人们思考。”
黎巴嫩的故事和秘密鲜少出现在国内观众的视线中,在这片美丽又充满冲突的土地上,存在着一个传说中的地方——迦百农。它是《圣经》中耶稣开始传道的地方。以一个信仰开始的地方作为故事发生地,娜丁想传递的不是和平与和谐,是一种“失序”、“混乱”,有关黎巴嫩的真实景象。
血和泪下的代际关系
“娜丁曾经在有天凌晨,在回家路上看到令她十分心碎的一幕:一个母亲怀里抱着半睡半醒的孩子坐在路边乞讨,孩子没有哭闹,似乎只想睡觉。这一幕一直停留在娜丁·拉巴基脑中,最终形成一幅画面:一个孩子对着父母哭喊,控诉他们为什么要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最终,这成为电影《何以为家》中十分令人震撼的场景。”
男孩扎因在黎巴嫩出生,和无数战火连年的中东国家一样,这里的人把生育当生意,扎因的家庭也是如此。女孩如农作物,一旦成熟就得受人挑拣,待价而沽,而男孩是工具,扎因终日拖着煤气罐走街串巷,赚取微薄收入,以供养庞大的家庭。
在这个贫穷和暴力之地,与扎因处境类似的孩子太多了,他也早已麻木了,看到校车经过时,他会流露向往,但片刻后,他已把情绪妥善的消化,又拖动着沉重的煤气罐走往下一个街区,一切如常。
如果不是目睹了11岁的妹妹被贩卖,可以想象扎因终有一天会成为他父亲的翻版,像牲口似的繁殖,然后贪婪剥削着女孩的肉体、男孩的气力,重复着一个残忍的轮回。
根据年联合国国际人权会议通过的《德黑兰宣言》,生育权是先于国家和法律发生的权利,“父母享有自由决定子女人数及其出生时距的基本人权”,但这项所谓权利让成年人享受着快乐和子宫收益的同时,却让无数孩子投入地狱,于是《迦百农》片末,扎因在法庭提出诉求,希望父母停止生育。
多么相似的一幕曾出现在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女士芭芭拉哈里斯曾发起一项“瘾君子绝育计划”,凡是接受绝育手术的吸毒者都可获得英镑的奖励。
从外表上看,哈里斯两颊倾颓,唇角下垂,典型的战斗型人格,无数专家学者攻击她剥夺人权,甚至称她为希特勒,她尖锐回击道,“每个人都在宣扬生育权,但是有谁想过孩子的权利呢,攻击我的人能做任何对现状有一点点帮助的举动吗?如果他们不解决问题,那他们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这两年只要是在社交媒体上曝出的遗弃、虐待儿童事件,总会见到有人评论,“一个人从幼儿园起,一生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试,但唯独成为父母,这种如此重要的人生大事,却没有任何考核”,从没有哪个机构向这些准父母们确认,他们是否已经准备好足够的金钱和爱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迦百农》中,扎因在妹妹出嫁后离家出走,遇到了带着孩子非法打工的单亲妈妈拉希尔,在此前,扎因的世界中充斥着“荡妇、妓女、杂种”这类难入耳的词汇,他习惯枕刀待旦,习惯用耳濡目染的暴力解决问题,但此刻,他在拉希尔身边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家庭感,这是全片最具暖意的片段,也更直观地阐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不仅是生与养。
重复的残酷物语
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隔离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铁丝母猴胸前安置着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
实验结果是,婴猴只有饥饿时才会走向铁丝母猴,大多数时间它都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尤其当哈洛放出强光蜂鸣或木制大蜘蛛等威胁物时,婴猴会立刻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这项实验验证了朴素的生不如养、养不如爱的道理。
虽然扎因父母那功利的随意的生育观让观众愤怒,但女导演拉巴基没有将他们设置成供观众宣泄情绪的对立面,扎因母亲在法庭上对原告律师哭喊“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有什么资格批判我,你有我这样的处境吗?”道出个中艰辛。
扎因的父亲也曾是头被驱使的牲口,母亲也曾是个被交易的商品,他们也是悲剧轮回的受害者。
从这一片段便能窥得娜丁耗费两三年对黎巴嫩底层人群进行走访调查的结果,这不是决定性因素,她对这些底层人充满悲悯,想要观众先通过地狱再走向天堂,认同故事中人物的立场,再折射到整个社会暗含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手法在电影中很常见,在这样的题材里更是决定感情和格局是否层次高的主因。
但回到电影里,观众被剧情刺伤,体会愤怒和绝望。在地狱里谈情说爱显然是疯狂的行为,在这里,结婚证只是合作的契约书,用抱团取暖的方式抵抗现实的残酷倾轧,偶尔有为爱痴狂的人,比如拉希尔,都因为追求理想中的爱而付出了巨大代价。
事实上,《迦百农》里拉希尔被捕后,扎因一度尝试独自带着拉希尔的孩子尤纳斯生活,然而在生活重压下,他还是选择了送走尤纳斯,换取美元。
象征着善良和斗争的扎因亦难敌现实,算是用另类的方式为他的父母、和无数的看似残忍的成年人们做了辩护。人类的那丁点残忍,在摧枯拉朽的命运面前还是显得太稚嫩了。
进击的小众独立电影
扎因的扮演者是真实生活在黎巴嫩的叙利亚难民,在街头玩耍时被导演发现,没有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却迸发出天才般的演技,尤其是他如父母卖掉妹妹般卖掉尤纳斯后默然流泪的段落,无疑是全片的高光时刻。
那隔着银幕都能体会到的委屈和无力感,或许只有亲历者才能郁结出来。
扎因也借由此片获得了逃离黎巴嫩的机会,在联合国的资助下举家迁往挪威生活,这片中战火纷飞的故事背景,不免让人多想。很显然,《迦百农》向观众抛出了“何以为家”的问题,收割了几百斤眼泪,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只是先给了扎因一个跨文化和种族的家,尽管这已经非常不易。
也许多年以后,扎因在回看《迦百农》时会有当下中国观众的撕扯感,彼时的他还是否是当年那个流落街头的悲惨男孩,无数个扎因的困境又是否有了改变?
微博初兴的那几年,正是公知呼风唤雨的时代,看多了他们的观点很容易生出自己在独立思考的错觉,所以催生了一大批热血上头的网友。而知乎上有个问题“什么话听起来很平淡,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其中一个回答是“有些错误只是因为走了一些弯路”,说的太好了。无论多少年,黎巴嫩的苦果放在民族和国家的尺度上不过弹指一瞬,但每一分每一秒对普通人而言分量太重大了。普通人又有几个十年能用来试错呢。
在《迦百农》的评价中,内地观众无疑是非常能共情的,无论他们的价值观指导他们反对和嘲讽的,坚持和捍卫的东西是否不同,在切肤亲情和感性情绪下,人们都很难保持缄默。
一部题材沉重的作品,如果得到了足够多的共情,会释放出不输给商业片的票房号召力,这部作品在北美上映后获得.6万美元票房,在外语片梯队里并不亮眼,但是也排在10名左右的位置。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档期杀入中国,在票房表现却意外不错,首日预售过千万,目前累积票房即将破万,仅次于《复联4》。在口碑上,豆瓣评分稳定在8.9,同期最高。
当院线电影的天平不再只朝着大视效和欢乐作品倾斜,未来国内或许也会出现更多诸如娜丁这样的电影人。
混乱和失序的地方,也是圣经中神迹开始的地方,互相映照,愿世界和平。
往期精彩
20个语重心长的爱情语录,精辟走心,读到心碎!
适合一个人看的情感句子,句句催人奋进,蕴含人生哲理!
突然感觉好失落的情感句子,潇洒任性,哪句戳中了你的泪点?
一个人哭泣的心情说说短语,完美诠释,惊艳朋友圈!
恶魔父母!虐待亲生骨肉致其死亡,还报警谎称孩子失踪?
久久不能忘怀的句子,很经典很现实,让你边看边哭
治愈自己的20个经典句子,现实经典,遇到喜欢的提前收藏好!
淡淡伤感的心情说说句子,句句积极阳光,让人泪流成河!
超走心的伤感句子,精辟到噎死人,选一句送给自己!
写进心坎里的情感句子,句句心痛,句句说到心坎上!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北京白癜风怎么治治白癜风有什么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ms/2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