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趣读丨从小背到大的诗词,竟然满满是常识性


其实很多著名的诗词文章,都只是古代那些大V们随手写下的微博段子。

所以当这些大V头脑里有某些知识盲点的时候,诗文当中也就会出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常识性错误了。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过华清宫》诗: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为了吃上一口荔枝,杨贵妃竟然专门派「特快专递」运送,这是何等的穷奢极欲!

不过很显然诗人不是很懂荔枝产地距离杨贵妃所在的长安有多远。

当时荔枝的产地主要有两个:南海岭南和巴蜀涪陵。我们先默认它来自于比较近的四川涪陵,来看看地图:

即便假设唐代就已经有了今天这样发达的山体隧道并且修通了一些公路,蜀道不算太难,到达长安也需要将近公里。

用最快的千里马,一点都不耽误跑完全程大概需要5天······

那个时候荔枝早就不新鲜,吃起来味同嚼蜡了,由此可见,这个段子明显就是后世编出来黑杨贵妃的。

我们中学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晏子使楚》,里面有一段话是晏子讽刺楚国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所以才让齐国人变成了盗贼。不过你知道吗?其实晏子这段话里面有一个天大的硬伤!

其实橘树和枳树(又称枸橘)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植物。

从植物学上说,橘树属于芸香科金橘属,而枳树属于芸香科枳属,它们甚至连路人都算不上,只是长得有点相似的路人罢了。

所以橘树到了淮河以北当然也不会长成枳树,而枳树到了黄河以南也长不成橘树。如果楚王当年知道这个,不就可以反怼回去了吗?

无独有偶,因为植物学知识不过关而在诗词中闹出笑话的还有北宋大文豪苏东坡。

他在《再和曾仲锡荔支》一诗中写道:

柳花著水万浮萍,荔实周天两岁星。

东坡先生生怕别人看不懂,还细心写了注解:

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他认为浮萍是柳树的飞絮落到水中变成的。

这种认知当然也错到离谱,因为浮萍其实是一种独特的水生植物,跟柳絮杨花没有一毛钱关系。

柳絮落入水中根本不能变成浮萍,当然,也长不出柳树······

《诗经》中的很多名篇都创作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所以里面有许多古人「想当然」的认知,尤其是很多跟昆虫有关的诗,我们今天看来简直是漏洞百出。

比如说《诗经·小雅·小宛》中有一句说: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就是流传很久的伪科学常识。

蜾蠃(一种土蜂)经常会捕捉螟蛉(菜青虫)存放在窝里,然后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长大成为蜾蠃。

古人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却误认为蜾蠃不产子而是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义子。

直到明代的《三国演义》中还称呼刘备的义子刘封是「螟蛉假子」。

真相当然不会永远被隐瞒下去,南北朝时的医学家陶弘景经过亲手实验才发现,其实螟蛉根本没有被当作义子,而只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

《礼记·月令》中说:

季夏之月,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

不知道古人是怎么开的脑洞,竟然认为萤火虫是腐烂的草根变成的,这当然也是错误的,其实萤火虫是把自己细小的卵产在水边的草根上面,然后随着草根潜伏到土中,次年再破蛹化为成虫。

古人观察到了萤火虫从土地里的草根中爬出来,却没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古人还因为不了解一些昆虫的真实习性,给它们赋予了高尚的品德。

比如说三国大才子曹植在《蝉赋》中写道:

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

把蝉(知了)这种小动物写成了一位清心寡欲的隐士,因为他觉得蝉只喝露水,品位高洁。

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诗里面也写道: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然而真相让人崩溃,蝉虽然没有嘴,但它可不止喝露水为生,它的主食其实是树木的汁液,在诗人歌颂它们的时候,不知道多少树木正在遭受着摧残。

《诗经》当中有一名篇曰《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虽然读来非常浪漫,但是文字君还是要忍痛提醒大家:古人认为秋天的霜是白露凝结成的,这也是错误的。

其实露水根本就不会凝结成霜,因为它通常白天就蒸发干了。不管是露水还是白霜,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凝结而成的,只是结霜的温度会更低一些而已。

有一位现代作者写过一首《江城子·忆双抢》词:

麦熟秧茂菜花黄。抢油粮,忙插秧。披星戴月,朝暮借霞光。阡陌摆开中饭谱,腌腊菜,瓦钵汤。

尽管意境很美,也很接地气,但是这里面却有着十分严重的生活常识错误。

因为菜花黄一般是在阳春三月,而麦熟是在农历五月份,两者不可能在同一时间。

所以开头第一句「麦熟秧茂菜花黄」就是在胡扯,后面的词也不用再读了。

给别人的诗文挑毛病看似很爽,但是文字君提醒大家:没有金刚钻还是别揽这个瓷器活儿。

在民间传说里,苏东坡先生就吃过一次这个亏。

有一次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房看到一句诗: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他不由暗笑王安石竟然连常识都不懂,菊花开在秋季,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在诗句下面写到: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到后心中不悦,就暗地里请皇上把苏东坡贬到黄州。

苏东坡到黄州一年后去观赏菊花,由于秋风刮了多日,到园里一看,只见菊花纷纷落瓣,就像地上铺上一层金子。

询问当地人才知道菊花通常不落瓣,但黄州的比较特殊,是落瓣的。

又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苏东坡非常后悔,原来错的是自己啊!

看完这篇文章

是不是很想转发并

你的语文老师!

你有因错误理解诗词闹出的笑话吗?

月度热文

一张图看文豪黑历史丨文理科生斗图

没羞没臊的爆笑偏方丨沙县轻食

论开车只服金庸

细思极恐的歌词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mj/97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