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赏析


白癜风用什么药好 https://m.39.net/disease/mipso_4639949.html

大家好,很久不见,一直在努力适应新的生活。码字是过去的爱好,也希望成为未来的坚持。全职学生,非职业写手,不定期更新,谢谢大家的陪伴与支持。这篇文章是去年游学期间完成的,希望不是本人中文写作的巅峰。文中插图是过去几年我创作的希腊神话相关作品,如果大家喜欢,转载请注明作者。

送信人:可人Keren

史诗是一种叙述传说或大型事件的长诗,史诗诗人们通常会用大量的头衔、修饰语以及许多反复的句型来完成史诗的叙述,而战争,则是史诗中一大常见的主题。在这些史诗中,反复咏诵的,是战争的残酷与命运的救赎。地中海的季风吹过各个岛屿,将阿开奥斯人(Achaeans)的船只送往土耳其北部的平地。荷马时代是一部浪漫的史诗,《伊利亚特》则是一册英雄的故事。

《伊利亚特》是黑暗时代中吟游诗人荷马(Homer该人物的真实性存疑,有学者认为《伊利亚特》是一群诗人的作品)的作品。“伊利亚特”在古希腊语里意为“伊利昂之歌(Illion)”,伊利昂是特洛伊古城(Troy)的别名,该作品以阿基里斯(Achilles)为主角叙述了十年特洛伊战争中的部分故事。

这篇宏大的文字虽没有完整地记录特洛伊的沦陷,但它讲述了阿基里斯与阿特柔斯(Atreus)之子、人民的国王—阿伽门农(Agamemnon)的争吵;讲述了阿基里斯的挚友—帕特洛克罗斯(Patroclus)的战死和此事对阿基里斯的影响。不仅如此,《伊利亚特》还展现了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Hector)的死亡和阿基里斯对赫克托尔尸首的羞辱。最后,荷马写下了赫克托尔的父亲普里阿摩斯(Priams)向阿基里斯赎回赫克托尔的尸首并为他举行葬礼和阿基里斯找回人性的瞬间。

但荷马的伟大不只是如此。他的伟大不仅限于抱着阿波罗(Apollo)赐福过的七弦琴在散落于地中海中央的无数岛屿上反复吟唱命运的史诗和英雄的故事,传授淡去的历史和遗忘的知识;他的伟大不仅是他用过多少优美、深刻的词句或是他赋予那些君主、少年多么高贵贴切的头衔。

虽然这些可以是荷马伟大的原因,但如果荷马只是一个用词别出心裁的游吟诗人,那他绝不会被尼采(Nietzsche)认为是美学的判断者,被柏拉图(Plato)认为是古希腊的培育者。荷马也绝对不会受到后世如此之多的文学家与学者们的推崇与赞赏。荷马以及他作品的伟大,在于他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与生活在城邦制(City-statesystem)下人民的精神信仰是一致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再现了古希腊时代的磅礴与辉煌,体现了古希腊人民的生命意识,文化心理,并在当代文化中引起了巨大的回响。

一、《伊利亚特》体现了古希腊人民的生命意识

城邦制下的人民信仰古希腊神话,每一个城邦都有自己的守护神。雅典(Athen)的守护神是雅典娜(Athena),斯巴达(Sparta)的守护神是阿波罗与阿尔忒弥斯(Artemis),派罗斯(Pylos)的守护神是波塞冬(Poseidon),底比斯(Thebes)的守护神同样是阿波罗。当地的人民相信这些城邦的守护神会保佑他们不受饥荒折磨,不被瘟疫传染。这些守护神有权惩治他们的城邦,审判他们的人民,但是,更大更重要的决定,则会交给命运三女神摩伊拉(Moirai)。

有的学者认为,命运三女神是正义女神忒弥斯和宙斯的女儿;但还有一批学者则相信这三位摩伊拉是必然女神阿南刻与宙斯的女儿。这三位司万物命运的摩伊拉分别为:克洛托(Cotho)、拉刻西斯(Lachesis)、阿特洛波斯(Atropos)。年龄最小的克洛托负责纺织生命之线,年龄居中的拉切西斯负责测量并决定生命之线的长短,年龄最长的阿特洛波斯则代表死亡,负责剪断生命之线。三位摩伊拉决定万物的命运,纵然是她们的父亲、奥林波斯山之主——宙斯也无法违抗她们的裁决。

古希腊人不仅敬畏摩伊拉的裁决,他们也敬畏美。在古希腊,神庙、浮雕、雕塑等一切艺术作品都需要按照最完美的比例铸造:神庙,必须庄严到神圣,洁白的大理石被石匠打磨光滑,倒影渗入盛着破船残骸的爱琴海海(Aegean)底。浮雕,必须精细玲珑,它们常常被建筑师用来在神庙上做三角楣饰(Pediment)讲述着神的传说与英雄的故事。雕塑,则是一种更加严格的艺术形式(个人认为)。古希腊人雕塑的对象是严格的,他们只注重于描绘人体与具有人形态的神,归根结底便是人的身体,而不热衷于雕塑其他动物或植物,这是古希腊雕塑不同于其建筑与浮雕的地方,古希腊人敬畏的是人体美学。

然而,命运与人体美学是对立的。命运是时间,包含着死亡和不可违背的意志。而人体美学—不管是容颜还是躯体,都会随着时针的旋转而老去,这代表人体美学永远无法战胜时间,战胜命运。古希腊人同样也承认这点。不过他们认为,虽然人体的美学无法战胜不可违抗的意志—命运,但人体美学却有权利去对抗与它敌对的一切,包括命运,哪怕只是尝试。而这一点,被荷马巧妙地安置在了阿开奥斯人与特洛伊人的战争当中:在伊利亚特里,阿开奥斯人象征命运,时间秩序与不可违背。一切在阿开奥斯人军营都是尽然有序的—他们有具体的规则与条例:

他这样祷告,福波斯·阿波罗已经听了。

他们祈祷完毕,撒上了粗磨的大麦粉,

先把牺牲的头往后扳,割断喉咙,

剥去牺牲的皮,把牺牲的大腿砍下来,

用双层网油覆盖,在上面放上生肉。

老祭司在柴薪上焚烧祭品,奠下

晶莹的酒液,年轻人拿着五股叉围着他。

他们在大腿烧化,品尝了内脏之后,

把其余的肉块切成小块叉起来,

细心烧烤,把肉全部从插上取下来。

他们做完事,准备好肉食,就吃了起来,

他们心里不觉得缺少相等的一份。

《伊利亚特》第一卷~行

(古希腊)荷马著

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阿开奥斯人注重规则,君主(阿伽门农)象征绝对的权威,将领与士兵们必须服从。祭祀、打仗从来都井然有序,仿佛是去参加一场盛大的婚礼。而特洛伊人是精致的。他们注重服饰,喜爱享受,追逐潮流。战士们喜欢在打仗之余回城泡盆浴,与家人会面,特洛伊人更是喜欢打扮自己。他们代表的,是人体的美。在伊利亚特中,荷马更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写特洛伊人华美的服饰与建筑:

当他(赫克托尔)到达普里阿摩斯的无比精美、

建有条条雕琢光滑的柱廊的宫殿时,

宫殿里五十间光滑的石室彼此邻近,

供普里阿摩斯的儿子同他们的妻子睡眠;

在他们的居室的另一个方向,靠院子里面,

用光滑的石头盖成长长的屋顶,

一个挨着一个,一共有十二个房间,

供他的女儿们使用,普里阿摩斯的女婿们

在里面睡在他们的含羞的妻子旁边。

《伊利亚特》第六卷~行(古希腊)荷马著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一段文字描写了战争期间特洛伊人的生活,由此可见特洛伊人即使在战争中也喜爱享受。但,正如前文所言,人体美学是永远无法战胜命运的,这就意味着特洛伊人永远无法战胜阿开奥斯人。不管阿开奥斯人有没有夺回海伦,有没有杀死赫克托尔,他们都必须赢得这场战争—因为人体美学(特洛伊)只能抗衡命运(阿开奥斯)而不能战胜命运。

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荷马的《伊利亚特》——不仅仅应当将特洛伊人与阿开奥斯人理解为人体美学与命运相互对抗的双方,也应当将特洛伊人与阿开奥斯人看成一个整体——“人类”,共同去抗争《伊利亚特》中出现的另一个群体——栖息在川河岌丘、荒岛莽原间的“诸神”(这里指的是希腊神话体系中所有的神,包括远古神/第一代神、提坦神、奥林波斯山诸神以及其他次等神)。当把阿开奥斯人与特洛伊人看作一个整体—“人类”时,此时这一整体共同象征人体美学,而诸神,则象征不可违抗的命运。

事实上,在《伊利亚特》中,每一位健足的英雄、每一位银盔的士兵、每一位善呐喊的将领都是到特洛伊的战场上去寻找自己的宿命:有的必须战死沙场,如阿基里斯、赫克托尔;有的必须仓皇逃亡,如埃涅阿斯(Aeneas)、安基塞斯,有的光荣返乡,如阿伽门农、奥德修斯(Odysseus)。于有的英雄,特洛伊之战也许只是人生的头序;但于另一些战士,这则是他们人生的结语。

在《伊利亚特》中,每一个英雄都是可能会死在特洛伊战场上的。因为三位摩伊拉在他们出生之时,就决定了他们生命之线的长短,只不过他们自己不知道罢了。因此,每一位英雄都抱着必死之心面对在特洛伊的十个天——他们打仗、战斗、尝试着杀害彼此,就是因为他们不想被对方杀死。很显然,英雄们都希望自己身上的人体美学被延续下去。

从这一点上来说,阿开奥斯人与特洛伊人可以被理解成一个整体,代表人体美学,而他们共同对抗的是另一个群体——诸神,代表命运与绝对的秩序,这同样符合城邦制下人民的精神信仰:有死的凡人是永远不可战胜绝对的命运与诸神的,但这不影响代表人体美学的人类无法去挑战居于山间水里的诸神。人类不可以打败诸神,取得人神之战的胜利,但抗争可以让人类赢得属于自己应有的尊严。

二、《伊利亚特》是古希腊人民文化心理的产物

荷马将《伊利亚特》插入了命运与美学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古希腊人民的生命意识,而《伊利亚特》中所体现的英雄主义本身也是古希腊人民生存环境与文化心理的产物。

所谓英雄主义就是为了理想不惧于牺牲自我,特洛伊战争中几乎所有参战的英雄都是为了理想而战斗。早在海伦与帕里斯私奔之前,早在海伦嫁给墨涅拉俄斯之前,海伦面对过一群求婚者。他们来自希腊各地,有的是国王,有的是王子,还有的是完成过伟业的英雄。海伦不知道如何选择她未来的丈夫,于是就举行了一场竞技比赛,她宣布竞技场上最强壮的男人可以娶她为妻。后来,墨涅拉俄斯——斯巴达的国王,赢得了这场比赛。但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英雄、国王与王子,都在那时宣誓,如果有谁夺走了海伦,他们将会不顾生命危险地保护海伦,哪怕为她战死沙场。

这便是特洛伊之战的种子。因为在多年之后,有一位叫做帕里斯的特洛伊王子沉沦于海伦一顾而倾城的笑魇并从斯巴达人手上夺走了这位王后。这时候,海伦的丈夫墨涅拉俄斯便召集了当年所有追求过海伦的国王、英雄与王子,发动了特洛伊之战,夺回海伦。这是特洛伊之战的序曲,也是为何特洛伊之战有那么多英雄参与的根本原因。

可以看到,伊利昂之歌这部以英雄闻名的史诗的起因便是英雄主义。前文提到过,英雄主义就是为了理想不惧于牺牲自我,在特洛伊这个故事当中,英雄们的目标是尊严。事实上,这些国王英雄与王子有权回避墨涅拉俄斯的邀请,拒绝参加特洛伊之战,但他们没有拒绝。他们知道,如果毁约,就会丧失所有的尊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的英雄选择了光荣赴战,而那些没有赴战的求婚者,则失去了“英雄”的称号。

英雄主义在《伊利亚特》里的另一次体现为第一卷中阿基里斯与他的女奴。据《伊利亚特》记载,阿伽门农从阿基里斯手中夺走了他的女奴—美颊的布里伊赛斯时,阿基里斯因此大怒,拒绝继续参战(阿基里斯并不是海伦的求婚者)。在这个故事中,阿基里斯的女奴是他财产的一部分,是他英勇作战后的战利品,代表着阿基里斯在之前的所有战役中赢得的殊荣与尊严。如果阿基里斯此时仍然服从于阿伽门农的命令,就等同于承认阿伽门农的权力凌驾于他的尊严之上,甚至可以剥夺(夺走)阿基里斯的所有荣誉(女奴),因此,阿基里斯傲然拒绝参战。这便是英雄主义——为了一个自己心中崇高的目标而不惧于诽议,或是不惧于进入哈迪斯(Hades)统治的寂静之土,不惧于死亡。

在《伊利亚特》中,荷马如此热情地赞美英雄,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影响古希腊人竞争方式的生存环境——荒岛、季风与莫测的海洋。在古希腊这片处处是峋山深壑的土地上,没有一条像尼罗河那样定期泛滥,灌溉农田的河流,因此无法通过农业提高经济。古希腊人最多只能种植橄榄树与葡萄,制成他们最常用的东西——橄榄油以及葡萄酒。但,他们可以利用翻浪的海洋航行、捕鱼、贸易,将更多的商品运向土耳其、黎巴嫩等邻近的文明。由此可见,希腊人缺少稳定的自然资源——西北风变成东南风,前往黎巴嫩的困难就如同逆天而行;而地中海一年中只有14天刮西南风,这意味着古希腊人只有14天左右的时间能进入黑海,与黑海沿岸的地区进行交易。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文明想要强大,推崇探险与掠夺变成了崛起的基本条件——只有探险,才能找到更多的资源,只有掠夺,才能拥有这些资源。于是神话里才出现了亚马逊的勇者,历史上才出现了斯巴达的战士。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舞蹈变成了庆祝神赐胜利的狂欢与戏剧,音乐变成了行前壮胆提神的舒啸与战歌。那时的古希腊人是如此崇拜英雄,他们甚至在各个城邦设制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训练每一个健全健康的婴孩成长为头戴银盔,肌肉柔软健壮的战士,像史诗中勇敢的英雄那样。

古希腊的古典时期结束后,来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深爱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传说中这位西方历史上的伟大征服者睡觉时将《伊利亚特》手抄本置于自己的枕头之下,甚至还在阿基里斯墓旁与同伴举行了竞走比赛,以表对荷马时代英雄的赞美。

三、《伊利亚特》在当代文化中的回响

这样的英雄主义对其后的西方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世纪之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愈发崇拜英雄主义,赫拉克勒斯(Heracles)、伯尔修斯(Perseus)、阿基里斯与众岛屿上各个英雄的传说再次成为画家们的创作主题;欧罗巴、克吕泰墨涅斯特拉、达娜厄以及众多王后公主们也重新变为雕塑家们的缪斯。

古希腊人遗留下的神话传说英雄故事重新被人们拾起,哪怕是受难的人子也有赫拉克勒斯般的身材,深思熟虑的圣女也有阿狄丽娜(Adeline)般婀娜的体态——经过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古希腊神话再次被人们发现,英雄主义再次被人们热议。

文艺复兴之后,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再一次赋予了古希腊诸神故事与英雄传说新的意义。所谓浪漫主义,崇尚的就是人在高强度的压迫后爆发的瞬间。浪漫主义代表诗人雪莱以古提坦神普(Titans)罗米修斯(Prometheus)的惩罚为主题改编而成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作品中,宙斯被刻画成了一个傲慢的万神之神,一位统治天界人间的暴君,而普罗米修斯则被描绘成了一位英雄,一位敢于违抗王权为人民争取自由的英雄。

普罗米修斯在此被雪莱赋予了极强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他敢于为人民的自由牺牲个人的自由。他被缚在高加索山的断崖峭壁上,四肢被缧绁捆绑,内脏被猎鹰啄伤。在此,普罗米修斯显然就是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崇尚的英雄—他善待人类,却被奥林波斯禁止,他盗火,却被诸神之神惩治。雪莱描写的普罗米修斯正是一位深受人们喜爱,愿意为高尚理想牺牲自我的浪漫主义英雄。

城邦制下的英雄主义也影响了现代的娱乐产业,希腊神话是现代电子游戏行业重要的创作源泉。游戏中,美狄亚(Medea),从伊阿宋(Jason)的妻子摇身一变为《Fate》中的虚拟角色;雅典娜从雅典的守卫者、宙斯最宠爱的女儿变为王者荣耀的重要IP;育碧魁北克,育碧上海工作室等工作室,发行了像《刺客信条—奥德赛》这样的作品。

《刺客信条—奥德赛》是一部以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历史改编的游戏,玩家可以选择作为卡珊德拉或是阿利克西欧斯作为自己扮演的角色(或是自己的奥德赛)并可以选择加入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或是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玩家们会通过游戏主线任务与支线剧情揭开他们家族血统背后的故事,如同奥德修斯在返乡的途中找回自己,译写属于玩家自己的奥德赛。

好莱坞电影处处都有希腊神话的踪影。好莱坞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为基础改编的电影《特洛伊》(Troy)是一部由沃尔夫冈·彼德森执导,布拉德·皮特、艾瑞克·巴纳、奥兰多·布鲁姆、黛安·克鲁格等主演的史诗电影,沃尔夫冈·彼德森运用了大量的武打镜头来表现战争以及大规模伤心的牺牲。电影中,阿基里斯的人物设定与《伊利亚特》一样:强大、傲慢,总是记仇却活得像个神明。在阿伽门农从他手中抢走了美颊的布里伊塞斯之后,阿基里斯变得十分愤怒,因此拒绝参战。这个情节在电影与书中都被反复强调,正是因为它能完美地体现阿基里斯的性格及其身上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

驯马的赫克托尔仍然被设定为:一位孝顺的儿子、一位尽职的父亲,一位爱国的战士,是阿基里斯的反面。电影中的阿伽门农与书中同样,是一位机敏狡猾的政治家为利益而战,不同的是电影的最后阿伽门农被阿基里斯美颊的女奴—-布里伊塞斯用匕首刺穿了心脏,死在特洛伊城而没有光荣返乡。

电影中的阿基里斯行为与言语同《伊利亚特》中的阿基里斯也基本一致,但前者还是从一些史诗作品无法涉及的角度体现出阿基里斯的个人英雄主义,例如,台词。电影中,阿基里斯坚持为自己的信仰而战,忽视了国王与神的权威。当他俘虏了特洛伊的公主、日神阿波罗的祭司—-美颊的布里伊塞斯时,他对美颊的布里伊塞斯说到:

I’lltellyouasecret.

Somethingtheydon’tteachyouatyourtemple.

Godsenvyus.

Theyenvyusbecausewearemortal.

Becauseanymomentwillbeourlast,

Everythingweremorebeautifulbecausewe’redoomed.

You’llneverbelovelierthanyouarenow.

Wewillneverbehereagain

我告诉你一个秘密。

一个神从未晓谕你的秘密。

神嫉妒凡世,

他们嫉妒因我们有死,

因为我们将在任何时刻溘然离逝,

世间万物因结束而变得美丽。

你也是如此。

我们再不会重回此世。

可人Keren翻译

《特洛伊》,(美)沃尔夫冈·彼得森导演

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年

“神嫉妒凡世”—-这是一个英雄不会说出的话。同时,这也是一个凡人或半神对神最大的羞辱——饮佳酿食仙果的神明嫉妒凡间。我们还可以感受到,阿基里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不需要神的帮助,才会在阿波罗的祭司面前,如此地羞辱诸神。阿基里斯自认为,自己只要举世无双孔武有力就能使君王神明屈服于自己;只要坚持追求自认为高尚的理想,死后就能进入爱丽舍乐园。这是个人英雄主义,这是经常伴着自大、傲慢以及强大出现的个人英雄主义。英雄们希望自己被记住,被信仰,被流传千古,让铜剑金矛的碰撞声在时空中叮当作响:

Iftheyevertellmystory,letthemsay…

Iwalkedwithgiants.

Menriseandfalllikethewinterwheat,

butthesenameswillneverdie.

LetthemsayIlivedinthetimeofhector…

Tamerofhorses.

Letthemsay,

IlivedinthetimeofAchilles.

如果他们在叙说我的故事,

让他们说,我与巨人同行。

英雄的兴败如同冬日的小麦,

但他们名字永远不会逝衰。

让他们说,

我生活在驯马的赫克托尔的时代。

让他们说,

我生活在阿咯琉斯的时代。

可人Keren翻译《特洛伊》,(美)沃尔夫冈·彼得森导演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年

《伊利亚特》不仅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展现人体美学与命运的冲突,赞美英雄主义,还具有惊人的史学研究价值。年,海因里希·施里曼在土耳其挖出了普里阿摩斯的宝藏之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便正式从神话变成了历史。地中海孕育的文明错综复杂: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南人、希伯来人、腓尼基人、波斯人、阿开奥斯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从未停歇。

《伊利亚特》描述的特洛伊之战,普里阿摩斯治理的国家—-特洛伊,来自爱琴海东方,善弓箭,常集体作战;阿伽门农率领的军队——阿开奥斯人,来自爱琴海西方,掌控海上霸权,善单人作战——帕里斯从斯巴达夺走海伦,阿伽门农率领联军包围特洛伊城,赫克托尔杀死帕特罗克洛斯,阿基里斯杀死赫克托尔。从现实意义出发读《伊利亚特》,该文本不再是一部关于前王朝的回顾或是神话的描写,而是一部记载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史诗。这样的冲突在历史的长河中比比皆是:

公元前年,代表西方文明的波斯人入侵东方的加勒底都城,反对国王宗教改革的祭司直接打开城门,加勒底如同特洛伊一般,城破被灭族。曾经称霸地中海东岸及两河流域,修建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空中花园,两次将犹太人掠夺至巴比伦的加勒底帝国从此灰飞烟灭,消失于世界历史舞台。

公元前年,地中海西岸罗马人与东岸的迦太基人世代为敌,罗马人因畏惧迦太基人再次强大,不惜围城3年血洗迦太基人的城池并将其夷为平地,甚至在这片土地上撒盐诅咒它永远无法孕育任何文明。

公元年11月,罗马天主教教皇乌尔班二世发表了蛊惑人心的演讲,煽动信徒把“圣地”耶路撒冷从“异教徒”(穆斯林)手中夺回来,发起长达年的十字军东征,几乎所有的西欧天主教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浩浩荡荡的讨伐。

也许《伊利亚特》不过是东西方文明冲突下无数次战争中的一幕,又或许《伊利亚特》是东西方文明冲突下无数次战争的浓缩,被一位名为荷马的诗人记下,成为传世之作,阿基里斯赫克托尔得以流传千古,那段历史也得以保存,后世的人们捧着荷马的《伊利亚特》去寻找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痕迹。

回顾前文,古典时代的荷马是否存在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有一位或是一群像“荷马”这样的诗人铭记迈锡尼的时代并用他或他们的才华使《伊利亚特》存在;使笑而倾城倾国的海伦存在;使健步如飞的英雄存在;使威严的国王与将领存在。他们将史诗字字句句口口相传,再最终将其织入七弦琴的乐谱里,成就伊利昂之歌的故事。

重要的是,在帕特洛克罗斯战死、赫克托尔下葬之后,在木马进入城池、阿基里斯衰逝之后,人们仍然相信古希腊是一片长浪拍岸、橄榄成林的土地,一片人神共处,片野可书的土地。

重要的是伊利昂之歌在一来一往的游客与一来不往的历史淘洗中仍然渗透着迈锡尼时代的信仰与色彩。

重要的是现代的游子仍然不断地前往海因里希·施里曼掘出的战场,他们仍相信庇护特洛伊人的赫利俄斯圣庙闪着普里阿摩斯统治时的金光;他们还想去见木马之城被火烧过的高墙,见阿基里斯举起银制长枪,毫不遮掩轻蔑太阳的狂妄;见阿迦克斯挑起万马千军的斗志,见赫克托尔被敌人的利剑刺穿胸膛。

最重要的是,来往的异乡人仍然愿意前往特洛伊的土地朝圣,三千年后的任何一天对于伊利昂之歌都不算太迟,因为《伊利亚特》是一个信仰。

参考资料

1.《希腊神话故事》(德)古斯塔夫·施瓦布著,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2.《宇宙、诸神与人》(法)让-皮埃尔·韦尔南所著,文汇出版社出版,年

3.《伊利亚特》背后的命运解读》许云瀚著,《文艺生活·中旬刊》年

4.《Fate》制作者:TypeMoon发行时间:5年

5.《刺客信条——奥德赛》

6.《特洛伊的秘密》(德)沃尔夫冈.科恩著,(德)克劳斯.恩西卡特,黄霄翎译,新星出版社,

7.《地中海的衰落》(美)布雷斯特德,马丽娟译,中国友谊出版社,

8.《十字军的故事》(日)盐野七生著,万翔杨思敏译,中信出版社,

为梦想码字,谢谢打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mj/496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