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想从电影认识伊朗,忘记逃离德黑兰


北京有治白癜风的吗 http://m.39.net/pf/a_4325810.html

写在前面

1.前天发的《17本书读懂伊朗》又被热心读者“投诉”啦,说太长太实在,完全可以拆成5篇发。可我就是想让你们在同一篇文章里收齐我的全部推荐嘛,太长看不完可以转发收藏了以后慢慢看哈。然后,1篇顶别人5篇的诚意之作,你不看对得起我吗?

回复“”阅读《17本书读懂伊朗》

2.本文不长,只讲5部电影。先谈政治,再谈风月人情,从剧情片到纪录片都有~

逃离德黑兰

导演:[美]本·阿弗莱克

不少人问我觉得《逃离德黑兰》怎么样?我的评价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片,个人英雄主义+政府不作为的套路,剧情惊心动魄高潮迭起。

可是你以为那就是历史真相,伊朗人就是那样的暴徒?不会有人那么图样图森破吧。影片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历史镜头,花絮展示剧组怎样根据历史素材来设计演员造型和布景,给人一种忠实再现历史的错觉,但也只能说明剧组的美工比较专业吧。

IranandtheWest

BBC

历史真相是什么?不能由我说,没有说服力。伊斯兰革命30周年,BBC拍了部3集纪录片《IranandtheWest》来梳理那场震惊世界的革命以及伊朗后来经历的重大事件,包括两伊战争。

从伊斯兰革命及美国人质危机讲起,除了已去世的霍梅尼和巴列维,各方的关键人物都采访到,包括卡特、霍梅尼手下、巴列维遗孀、内贾德、当时双方大使及军方将领等等,采访级别忒高!

片子均衡呈现了各方声音,关键问题全部给直接采访镜头,解说词简洁节制,在我看来相当可信。大量历史影像,采访剪辑紧凑,非常抓人。

关于“逃离德黑兰”的美国人质事件,当时美国已经跟伊朗谈妥条件了,但里根的手下偷偷贿赂伊朗,让他们先别放人,为啥?因为美国总统即将换届,人质在里根上任后才归国涕零,那里根不光给自己赢得一个大政绩,还给前任卡特打脸PIAPIA地啊!——不是我编的,片子里美国人亲口说的。后来黎巴嫩扣押法国人,这个把戏在密朗特和希拉克之间又玩了一次……

电脑上讲美国人质的第一集文件坏了-.-第二集讲法国人质事件的我截下屏:

黎巴嫩真主党的这位中央委员说,他们准备放人时法国反对派找上门来

说法国大选之前不要释放法国人质

这是当时驻伊朗的一名法国记者,帮法国政府找伊朗政府斡旋,让黎巴嫩真主党释放法国人质。他说,法国反对派(希拉克)开出当权派(密朗特)10倍的价钱让他们别放人。真主党也不是傻瓜啊,所以应希拉克的要求把可怜的法国人质又多关了两年……

呃,跑题了。继续讲美国和伊朗。从片子得出的印象,就是无德无信美国人,汗。美国让伊朗解救被真主党绑架的人质,伊朗帮了,美国反口说伊朗支持恐怖主义,不能停止制裁;美国让伊朗在伊拉克收手,伊朗收了,布什说伊朗是邪恶轴心;欧盟让伊朗封离心堆,伊朗封了,赖斯又说从来不排除打伊朗的可能性。终于,伊朗总统从温和派哈塔米换成强硬派内贾德,轮到美国人热脸贴伊朗冷屁股……难怪有声音批评片子过于同情伊朗呢。

当然BBC如果真的同情伊朗,也是顺理成章的。欧盟虽是美国盟友,在对伊朗问题上却跟老美不站队。以英法徳为代表的欧盟几次很想跟伊朗和解,却总是被美国打压,很不满,明确表示绝不帮美国打伊朗。片子里可以看到英国的谈判代表吐槽美国。

每一部影片都有自己的立场,哪怕是“真实”的纪录片。你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怕只怕你捂上了眼睛耳朵固执己见。而有时候,局部的真实并非真实。

政治是太复杂的游戏,我何尝不想安安静静地看电影看风景呢?相比起伊朗文学,我们对伊朗电影熟悉得多,有骨灰文艺影迷常挂在嘴边的阿巴斯,有当红辣子鸡阿斯哈·法哈蒂,网上影评和书籍一大堆,我就不列一个超长片单了。

在《ACROSS穿越》伊朗特刊里,我只推荐了三部电影,都是跟婚姻有关的,分别是伊朗式求婚、分居和离婚。

橄榄树下的情人

导演:[伊]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我更喜欢让观众在影院里睡着的电影,我觉得这样的电影体贴得让你能好好打个盹,当你离开影院的时候也并无困扰。也曾有电影让我在影院里睡着了,但就是同一部片子又让我彻夜难眠,思考它直到天亮,甚至想上几个星期。这是我喜欢的电影。”

作为国际上最负盛名的伊朗导演,阿巴斯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他拍了一部又一部让人昏昏欲睡又彻夜难眠的电影,拿了一个又一个大奖。

《橄榄树下的情人》讲了一个没房不识字的伊朗矮穷挫泡白富美的故事,冗长的铺垫和缓慢的节奏考验着观众的耐心。“如果你不敢说愿意,那就翻过一页,表示回答我了”,熬到男主角说出这句经典的伊朗式求婚台词后,你可以放心睡去,然后,在结尾那个长达4分钟的大远景长镜头前及时醒来,寻思着是否该重新看一遍。

一次别离

导演:[伊]阿斯哈·法哈蒂

年9月30日,我在离开伊朗的飞机上看《德黑兰时报》,除了鲁哈尼与奥巴马的“世纪电话”大新闻,还有一则让伊朗人高兴的小消息:阿斯哈·法哈蒂的新作《过往》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部继续探讨家庭婚姻关系的影片已在伊朗国内大热上映,哪怕海报上的法国影后贝热尼丝·贝乔没戴头巾,照样贴满影院门面。

西部城市恩扎里的一家电影院

法哈蒂是目前伊朗最炙手可热的导演,凭《一次别离》声名鹊起,在全球斩获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柏林金熊奖在内的70多个大小奖项。

导演亲自撰写的剧本堪称电影学院范本:丈夫、妻子、护工,每个人都有自己宗教或世俗的两难困境,既有伊朗特色,也能让外国观众产生共鸣。剧情不复杂,却足够让你纠结、揪心,表演和电影语言温和节制,结局依然让你彻夜难眠。

阿巴斯电影让你看到伊朗的乡村和传统社会,但不要以为伊朗就只有穷乡僻壤,正如当今天朝也不是《红高粱》那样的啊。法哈蒂的影片展现出伊朗现代的一面,你会发现,伊朗人其实跟我们没什么两样(甚至比我们想像的富裕得多,竟然有车有楼雇得起保姆),他们有宗教信仰和禁忌,可也一样上有老下有小,一样会闹离婚。文化差异和语言不通带来隔膜乃至偏见,当你找到了跟对方的共通点,或许就是理解的开始。

伊朗式离婚

导演:[英]KimLonginotto

《一次别离》在香港上映时被译为《伊朗式分居》,就是在向这部经典纪录片致敬(对台湾译名《分居风暴》吐槽无力)。

当一个国家的女性的着装和婚前性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管制时,她们是否还享有自由,包括婚姻自由?我们好奇,以拍摄各国女性争议题材著称的英国纪录片教母KimLonginotto也好奇,于是她花了18个月拿到拍摄许可,来到一个伊朗离婚法庭,以镜头记录下5桩离婚案件。

先不论电影如何,一个西方导演在十多年前能得到许可拍摄这样私人的题材,本身就很了不起。

别以为披上头巾和黑袍的伊朗女人会被驯服成绵羊,这部纪录片让你看见她们的坚强和独立。尽管离婚法偏帮男性,来到法庭的5名女性依然使尽浑身解数争取权益,为了把自己从不幸婚姻中解救出来,不惜指控丈夫有精神病或阳痿。16岁的Ziba一面要求对丈夫进行精神测试,一面私下跟丈夫谈判,“你答应我的离婚条件,我就撤销起诉”。

导演谨守客观拍摄、不介入的原则,但你能感觉到镜头后的她对伊朗女性的同情和尊重。

PS:导演总在外国拍摄,难免面临语言不通的问题。年谢菲尔德纪录片节,放映新片《粉红莎丽》(获当年评委会大奖)后的QA,Longinotto阿姨说,虽然她总是请当地人协助拍摄和翻译,但在拍摄过程中,她通常不会打断拍摄对象,不会讲一句就让翻译翻一句。也就是说,她基本上是凭对拍摄对象神色情绪的观察、凭直觉和经验作出拍摄决定的。人家说了啥,她到看素材的阶段才知道。牛!

延伸阅读

回复查看《17本书读懂伊朗》

回复伊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mj/47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