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老兵沙德与中国维和士兵交流枪械的使用技巧
白发爬满双鬓,高耸的鼻梁上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身手矫健,虽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依旧乐观开朗……这是沙德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9月14日上午,我随第14集团军某工兵团为主抽组的赴黎维和部队前往黎以边境的“蓝线”(联合国在黎巴嫩和以色列边境划定的临时分界线)执行任务,有幸与正在此巡逻的黎巴嫩政府军军士长沙德相遇。
沙德是一名参加过数十场大小战斗、有着29年兵龄的老兵,还有3个多月,就要退休了。即将脱下军装,沙德对最后的军旅时光显得更外珍惜,每一天巡逻都是亲自带队。任务间隙,他来到我们设在作业点附近的帐篷,和我们拉些家常,聊起他的沙场往事。
尽管和沙德是初次见面,但我们彼此间却像个熟悉多年的朋友。看到我们,他一个劲地竖起大拇指:China,good!对我们执行的扫雷作业更是赞个不停。在他眼里,地雷给当地居民造成了生命威胁,也给他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生死经历。坐在帐篷里,沙德一边用手比划,自己失去两个脚指的事实;一边告诉我们受伤的经过。一次,他在黎巴嫩北部边境执行任务时,不慎触碰到一颗防步兵地雷,无情的弹片夺去他的脚指。沙德的手上还存留着玻璃残渣
战争是残酷的,对于黎巴嫩军人来说,战事随时都有可能来临。我们出来维和,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这一地区的不稳定,以及当地和平的脆弱。年,我国首批赴黎维和官兵就曾经历了黎以战火的洗礼,火箭弹飞进维和部队营区,3名官兵受伤;军事观察员杜照宇所在的观察哨所被袭,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异国他乡……回首往事,此刻听着沙德讲述受伤经历,心中很受触动。沙德介绍作战靴的捆绑方法
沙德的伤疤远不止这些,他的手臂上是一个明显的枪伤。“这是一次幸运的袭击。”沙德说,那天他坐在车上前往某任务点,途中遇到对方的狙击手,子弹呼啸而来。因汽车行进颠簸,袭击并未打到致命部位,而是从他的左臂穿过,击碎的玻璃渣子则直接扎进了他的脸、手、腹部等部位,手指上的关节至今留有碎片,未被取出。
大大小小12处战伤,见证了沙德经历的一段段烽火岁月。按理说,他是幸运的,战争并没有夺取他的性命,只是留给了他伤痕。说话间,沙德取出配枪,腰间一滑,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帅气的子弹上膛动作。多年的战场经历,磨砺了这位老兵一身过硬的军事技能。看到笔者鞋带打结部分裸露在外,他还给我提了一个建议:把鞋带打结部分全部塞进鞋内,这样在丛林作战时,就不容易被树枝等物勾住鞋带,绊倒自己,从而影响行动。建议虽小,让人受益匪浅。
对沙德而言,身上的伤疤,就是个人最大的荣誉,见证着一个军人的使命和担当。沙德的家乡,在黎巴嫩北部,从北到南的边境线上,几乎都留下他的足迹。说着说着,他还给我们唱起了一首家乡歌。虽然听不懂歌词,但从他动情的歌声和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似乎听出他对家乡的思念和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天空中,飘过朵朵白云,我们又何尝不是和他一样,有个期盼:没有纷争、没有战事,让和谐的阳光普照大地。出国前,或许是长期生长在和平环境里的缘故,我们似乎并没有完全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远赴异国他乡,执行维和任务,在一次次耳闻目染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带给人民的伤害,让我们更加懂得珍视和平、渴望和平。帐篷外不远,是我们的维和官兵进行雷场通道维护。两侧是一个个画有骷髅头图案的三角形警示标志。在“蓝线”上作业,我们不仅要面临地雷、未爆弹等爆炸物的威胁,也随时受到以军哨所的严密监控。有时候,可能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此刻,我想我们的官兵也曾思念着故乡,却在用实际行动为世界和平做着努力。
叶洋萍
有人向往战争,是因为他没有经历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ly/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