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今年威尼斯第二部满分电影,我给了它


作者_胤祥(发自威尼斯)

编辑_鲸鱼

《赛马皮特》(LeanonPete)在威尼斯放映后反响不错,按照场刊体系,我给了它四星满分。这是继前几天讲述基督教和巴勒斯坦人冲突矛盾的《诋毁》(TheInsult)后,目前威尼斯上第二部观感最佳的电影。

上周黎巴嫩电影《诋毁》(TheInsult,豆瓣翻译作《羞辱》)威尼斯首映后获得一致好评

《赛马皮特》的导演是英国导演、编剧、制作人安德鲁·海格(AndrewHaigh),你也许一时反应不过来他是谁,但说到他的《45周年》、《寻:电影版》,你一定会知道他。

安德鲁·海格(中)与《赛马皮特》的两位演员出席今年威尼斯电影节

海格年因为细腻的《周末时光》被国内影迷所知,当年感动了很多人。

《周末时光》CC版

这部长片处女作《周末时光》,被誉为年最好的LGBT电影,横扫当年各大LGBT电影节。是入围了不少刊物和影评人协会的年度佳作。

到了年,他的第二部作品《45周年》更是声名大噪。不仅在柏林电影节同时拿下影帝和影后,更是为夏洛特·兰普林赢得了一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45周年》,展现了一对微妙的老夫妻关系

安德鲁·海格是CC的「新宠儿」。《45周年》也除了CC版

去年他为HBO执导的两季剧集《寻》,聚焦LGBT话题,圈粉无数。

海格在《寻》片场

所以,早在年威尼斯影展开赛之前,他的最新作品《赛马皮特》就被各国媒体视为金狮奖的夺标热门。

赛马皮特

LeanonPete()

导演:安德鲁·海格

编剧:安德鲁·海格

主演:崔维斯·费米尔

查理·普拉默

史蒂夫·布西密

科洛·塞维尼/…

影片改编自威利·瓦伦丁同名小说,故事讲述15岁的男孩查理为寻找消失的姑母和陌生的家园而踏上行程,而他唯一的「搭档」便是赛马皮特。

海格在影片中出人意料地放弃了他一贯擅长的对亲密关系的探讨,以一种相当“古典”的方式,聚焦少年成长,触及了现实问题与尊严政治。

按照海格的说法,《赛马皮特》是一部「关于一个男孩寻找家的故事」。

16岁的少年查理,自小被母亲抛弃,和大腹便便的父亲生活在一起,过的却比孤儿强不了多少。

迷惘的边缘少年皮特

暑假,他找到了一份在马棚工作的兼职,渐渐和一匹名叫「依靠皮特」(LeanonPete)的赛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作为赛马,皮特其实非常普通,只能在乡下地方跑跑小比赛。但作为查理的朋友,皮特是独一无二的。

后来,查理的父亲去世,皮特也因为不再能参加比赛,即将被马棚主人卖到墨西哥的屠宰场。感觉自己即将失去一切的查理,偷了老板的车,带着皮特,从俄勒冈去往怀俄明,投靠自己的姑姑。

皮特和查理相伴踏上漫长的旅程

如果说影片的前半部分,还有肯·洛奇的社会现实主义名作《小孩与鹰》(Kes)作为对照,影片的后半部分,则完全是出人意料的。

《小孩与鹰》,和《赛马皮特》一样,都讲述了贫苦少年的艰难生活,以及他们与动物间的羁绊

从查理偷了老板的拖车上路开始,影片的情节并不是如预想的那样变成了公路片,而是陡然成了少年题材的流浪汉小说。比如,《苦儿流浪记》或者《三千里寻母记》。

破碎家庭、出身底层,单纯的主人公、缺爱、难于融入社会、甘愿做各种工作、挣扎求生——查理简直是流浪汉小说里的典型主人公。

站在美国中西部荒原上的查理,外表已经是个标准的流浪汉

大概是因为话题相关的缘故,海格在《赛马皮特》里的很多处理手法都有着英国自由电影运动、肯·洛奇,乃至达内兄弟这类社会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子。

让自由电影运动闻名天下的,是「厨房水槽现实主义」(虽然叫这个名字,但实际上也没有几部片子真的出现了厨房水槽......),对应的,我们可以说《赛马皮特》的前半部分,是「马棚草料现实主义」。

原著小说作者一度不想把改编权卖给海格,因为他认为英国人根本不懂美国的赛马是什么。海格倒是够拼,花了三个月在美国中西部体验生活。做到既能把养马、驯马、赛马的细节在影片中拍得十分清晰流畅,风格又与美国电影中的类似场面完全不同。

影片改编自WillyVlautin的年的同名小说

海格作为新晋的「作者导演」,摄影风格非常容易辨认,这包括长镜头和自然光,对长焦镜头的独特用法,以及画面的特殊色调等等。

海格也是一位偏爱在内景中,将明亮的门窗置于后景的导演(参看侯孝贤,是枝裕和,贾樟柯……)。《赛马皮特》在视觉结构上的一大特点,就是让画框中的画框,作为构图和表义的重要元素。

画面中的马厩,框中的框

具体说来,门框、窗框、马棚的栏杆、车窗等等,都是规训并压抑查理的社会性元素,它们与查理此后一人一马走进广阔天地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的内景空间通常极为狭小,在构图上也有意将不快乐的查理放置在各种「框中框」里面。与这些场景相伴的,是各种从照料到运输的琐碎细节,它们通常不会在美国影片中出现。

在对赛马场面的处理上,海格则一律采用经过精心调度的长镜头——是的,就是与现场观看经验相同的那种长镜头。限于拍摄条件,这些长镜都是「一条过」,(可对比看《奔腾年代》对赛马场面的渲染和铺排……)。这在视觉上相当符合影片的现实主义风格。

《奔腾年代》中经过剪辑的赛马场面

另一方面,与《小孩与鹰》类似,查理对皮特的感情——确切地说是「羁绊」——主要体现在查理照料皮特的细节和过程当中。就像女骑师邦妮对查理说的,「它只是一匹马,你不能把它当做宠物,不要对它产生感情。」

可是对查理来说,他只是想照顾皮特、保护皮特,没想过要靠它挣钱,赢得成功。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我们能看到,平时沉默寡言的查理,把皮特看做了自己的倾诉对象,喋喋不休地对一匹马讲述自己的故事。

(下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马是少年唯一的朋友

但其实赛马皮特并没有多么重要,就像《小孩与鹰》里的鹰本身并不重要。

当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受惊脱缰的皮特狂奔而去,被路过的汽车撞死(这个场面又是以一个精致的长镜头完成的)。查理在最后的三分之一时间里,彻底变成homeless。

LeanonPete,依靠皮特,影片的名字其实早就道出了问题的关键词——「依靠」。马只是查理的依靠对象,和父亲、老板、邦妮、以及他最后历经磨难找到的姑姑一样。

有趣的是,查理拒绝被转到社会福利机构,也从来没想过找妈妈。他最后选择的,是离婚后独居的姑姑,以回归到原先的生活秩序。影片开头和结尾都的长跑练习,算是一个对照。

由此可以看出查理身上和主流不太一样的价值观,以及他对家庭/秩序的想象。

纷乱的人际关系让少年感到困扰,交流不多的生活才是查理的理想秩序

影片的社会面,在查理和皮特上路之后才慢慢得到铺陈。

迫于生活所需的查理,在超市行窃,从别人的车里偷汽油,甚至吃霸王餐还不忘打包。幸亏好心的黑人女招待没有追究,这正应了他父亲给过他的唯一一句教诲——「天下最好的女人都做了女招待」。

弃车步行之后,查理接受过经营农场的两个退役老兵的热情招待(这俩人玩游戏的场面似曾相识,怎么看都是一对儿……导演带的私货其实不止这一处哈哈哈),而在失去皮特之后,他还给墨西哥人打短工刷墙。

谁知自己辛苦挣来的钱竟然被人抢走,查理终于爆发,把对方打成重伤(这点也让我想到好几部肯·洛奇……)。

面对世界的不知所措

这些遭遇显然都是流浪汉小说的必备桥段(穷人的恶,与穷人的善良)。其中有着对贫穷的社会结构性的清晰观察,某些段落甚至能让人想起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最后,出现在影片所有场景里的绝对主角查理,不仅拯救了我的叙事视点焦虑症,也献上了可圈可点的表现。

查理的扮演者查理·普拉默,出生于年,成名于著名美剧《大西洋帝国》。

《大西洋帝国》中的查理-普拉默,扮演迈尔克-汤普森,戏份不少

这次,他把小镇少年的角色演绎的十分准确生动——在敏感脆弱的同时,却又强撑着显得沉稳。查理的眼神也尤其清澈(除了表演之外也要赞一下海格对演员视线方向的调度方法)。总之,海格选中查理·普拉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我已经差不多看了一半威尼斯竞赛片。就角色完成度而言,查理·普拉默堪称是影帝的热门人选,目前大概只有《求闲者》里的唐纳德·萨瑟兰能构成竞争,后者可是「大腕」啊。

威尼斯影展上的普拉默,好瘦好高...

总之,《赛马皮特》目前口碑不错,我也衷心希望这部难得一见的……马棚现实主义电影,能在今年的威尼斯和明年奥斯卡有所收获。

毕竟,近几年真是很少看到这么古典范儿却又不显得陈旧的叙事了,加上是海格出品,画面必定赏心悦目。

据说影片版权早在戛纳就已销售一空,国内也有买家入手,倘若能上个院线,那就再好不过了。

胤祥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ly/172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