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萤火虫 > 萤火虫的习性 > 一起听听来自工业一线的品牌故事
当前位置: 萤火虫 > 萤火虫的习性 > 一起听听来自工业一线的品牌故事
11月27日,为期两天的第六届全国品牌故事大赛总决赛在京落下帷幕,代表中铁工业出战的中铁山桥、中铁装备共获得两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
其中,中铁山桥报送的《百年企业的智造跨越》获得征文比赛二等奖,中铁山桥张璇、中铁装备张靖分别获得演讲比赛二、三等奖,中铁山桥及中铁装备报送的微电影均获得三等奖。通过演讲、微电影、文章,中铁工业的品牌深度得到了多维度的鲜活展现,获得多方赞誉。
1创新赋予品牌活力向上滑动阅览
百年企业的智造跨越
“世事至棼也,然衡其究竟,每败于易而成于难。”在“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纪念馆正门前,刻着他的这句名言。其意思是世界上的事情纷繁复杂,然后仔细观察它们的规律,经常是因为轻视而失败,因为正确估量困难所以成功。年,詹天佑带领着山海关桥梁厂的技工制造架设起京张铁路全部桥梁,设计出了“人字形”铁路,造就了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以万夫之力承起中华民族交通发展之始。
历经年的发展,当年跟随詹天佑修建过京张铁路上全部桥梁的主要团队——山海关桥梁厂,已经成为今天中国轨道交通制造的领军企业——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年,在京张高铁线上,中铁山桥的工程师们正在距离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的施工现场公里之外的山海关,通过“桥梁产品全生命周期”云平台,对这座大桥进行远程施工监控。
时间如同一把钥匙,连接起年前的京张铁路和年后的京张高铁,连接起一个企业在同一条铁路干线上年前的“制造”到年后的“智造”。我们跟随时间的脚步,开启中铁山桥百年发展之门,讲述中国桥梁智造百年跨越的故事。
源发使命
年5月,狂风拥抱着北国的春天,长城内外偶有扬起的漫天黄沙。
一个身材健硕的中年人,骑着小毛驴,背着测量仪,跋涉于险峻山崖间,他就是刚刚接到清廷任命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詹天佑。次日,夜不能寐,詹天佑想起从美国发来的电报中提及,“中国造此路之工程师尚未诞生,还没有任何一个中国工程师是从船上毕业的。”他攥着拳头,怒火积于胸中,“惟有奋不顾身地努力!”
在精密勘测后,詹天佑确定了总体路线和方案。此时,他想起一群人。十年前,他曾带领着余名技工,采用气压沉箱法,建起了中国人自主建造的第一座钢桥——滦河大桥。如今,这余名技工正在山海关造桥厂工作,这是中国第一批有着宝贵架桥经验的工人。他越发有了信心,京张铁路上座桥梁的制造和架设有了保证。
此时百余里之外的山海关造桥厂,经过10余年的发展,初步具备了制造简单的钢结构件和桥梁配件的能力。接到任务后,山海关造桥厂迅速组织人员研究材料采购,受国内条件限制,钢材全部从国外进口。其中制造的怀来大桥是京张铁路上最长的一座桥,它由七孔一百英尺长的钢梁架设而成,这已经创下了当时中国桥梁的最大跨度.36米。面对采购和制造的重重困难,山桥人用使命和智慧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为京张铁路的全面竣工奠定了基础。
一条铁路,影响力足以跨越百年。振兴民族工业成为了中国制造的源发使命,百年来,这份承载中国人强国梦想的工业血脉一直延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创新驱动
“天之道贵生”,天地间蓬勃的生机,时空间更迭的日月,源于一种崭新的喜新求变的状态。历经百年,制造已经变成了智造,在生生不息的循环中,创新驱动着一切生发和运转。
年,河北怀来,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的施工现场。这里正在为年冬奥会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国内首例适用于公里时速有砟轨道高速铁路的钢桁梁铁路桥。
一大早,谢道璇来到钢梁拼装厂,他是中铁山桥在这个项目上的总工程师。从山海关制造车间运来正变异性钢桥面板,已经运抵桥址拼装厂,他正在现场用手机核对每一批杆件的信息。
手机登陆的是中国首个桥梁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云平台(简称IBIM系统)。这个代表国内桥梁制造最智能的系统能实时快捷的监控桥梁制造的信息,例如材料属性、制造工艺参数、物料使用情况……达到质量和进度的可控。
公里以外,山桥的桥梁工程师们正在对这个IBIM系统进行完善。他们通过电脑建立模型,将数据传送到设备,转化为加工代码,数控设备直接进行加工制造。这座桥梁采用正交异性板结构,焊接由智能机器人完成的。早在年,中铁山桥承接超级工程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创新研发了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将焊接机器人应用到钢箱梁桥制造领域,有效的保证了焊接质量,代表了世界桥梁制造的最高水平。
一百年前的先辈们怎么能想象到,在同一条线路上,今日的桥梁制造已经实施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百年前在厂房里挥汗如雨打铆钉的场景已经成为历史。年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当您坐上京张高铁的列车,跨越官厅水库特大桥的时候,只要拿出手机,登上桥梁云平台,这个大桥生命周期的运行情况,就在您的掌握之中。大桥的安全与稳定实现可控,是中铁山桥对中国“智慧桥”制造的一大贡献。
磨砺成器
从制造到智造,工业的发展与时俱进,反复磨砺才能铸就顶级品质。
山海腹地,长城之始。距离山海关中心五公里外,坐落着中国最现代化的桥梁制造基地。陈云林,号称“钢结构的整形师”,他手握着燎枪,在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的钢结构杆件上,已经站了4个小时。火焰修整是桥梁制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智能化机器手臂焊接完成后下一道工序。
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是桁梁桥结构,早已经超越了百年前的京张铁路怀来桥的桥梁结构,这个桥具有整体节点的部分焊缝全部为熔透焊缝,焊接后变形较大,焊接拼装的方位多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陈云林对每条焊缝引起的变形进行分析,研究出修整各种变形的有效方法。在修整的过程中,他长时间的保持一个姿势,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为了将误差缩小到0.3mm,从点修整开始,到线上、最后到面的修正。长时间盯着火焰点看,一双眼睛炼成了火眼金睛,能识别修正的范围越来越精确。
百年前京张铁路桥梁最大跨度不过米,而现在中国桥梁最大跨度已经实现世界最大跨度米,桥梁跨度每增加一百米,都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智是人类的智慧,能是机器的动能,智为核心,推动能的升级,这是中国人对智能制造的诠释。百年企业发展至今,最根本就是牢牢抓住了核心——人的发展。一代代工匠用严谨的专注,品质的传承、强国的信念,不断磨砺出大国重器。
品质致胜
年春,杨永强工程师给自己的师傅打了一个电话,电话里的声音有些哽咽和激动,大概说的内容是《铁路钢桥制造规范》英文版出版了,这是师傅退休高级工程师娄玉春多年的夙愿,距他编写《铁路钢桥制造规范》中文版,已经过去了20年。
这是由中国铁路经济研究规划院发起的,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首次出版《铁路钢桥制造规范》的英文版本。此时中铁山桥杨永强收到中国铁路总公司的信函,任命他为英文版标准的主核。一个刚满30岁的年轻人成制造规范英文版的主审,这绝不是偶然。
杨永强的海外桥梁经验正是中铁山桥的海外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年起,他就参与了公司关于美国、加拿大、德国的焊接认证工作;参与了中铁山桥制造的德国桥、挪威桥、美国桥等七座桥梁的焊接工作;在塞尔维亚的SAVA桥工地现场,担任了两年的焊接工程师。他精通桥梁制造的欧洲标准、美国标准,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级”的桥梁焊接专家,甚至连德国著名的桥梁公司都对他发出了盛情的邀约。
一百年前,詹天佑怀着报效祖国的强国之梦从耶鲁大学回国;今天的桥梁工程师,和百年前詹天佑的抉择一样,毅然拒绝了留在德国工作的机会,将从国外学习的知识经验带回国,把中国标准介绍给世界。定标准的企业,必定是品质致胜,中铁山桥已经实现了中国桥飞架到五大洲的梦想。此刻,中铁山桥正在制造“一带一路”上的重点工程孟加拉帕德玛大桥、德国铁道部重点项目工程莱茵河斜拉桥……在新一轮的世界桥梁市场竞争中,中铁山桥再次超越。
百年风雨,回眸一笑,惟有经过百年的跨越,才能读懂中国智造。一百年前,中铁山桥带着振兴民族工业的源发使命而来,在一次次的变迁中,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山桥人用精湛的技艺磨砺成器,从制造到智造,最后在世界的轨道交通市场的竞争中品质致胜。
詹天佑一百年前的梦想已经实现,中国已经从桥梁大国迈入了桥梁强国,“中铁山桥”的品牌,已经成为世界“桥梁智造”的代名词。
我们在传承中超越,在创新中发展,与世界桥梁同步,与智能制造同行。
《百年企业的智造跨越》一文讲述了百年京张铁路桥承载起一家百年桥梁铁路制造企业“铁路强国”梦想的故事。从百年前“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建设京张铁路到现在京张高铁实现智能制造,从大国工匠精益求精地追求工艺到将中国铁路制造标准推向世界,四个时代、四个人物,四个故事,串联起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精神。
2科技缔造品牌高度微电影《一往无前的追梦人》讲述了中铁装备从“追赶者”到“并跑者”再到“引领者”的品牌发展故事。在外企牢牢把控盾构话语权的情况下,凭借一往无前的精神,中铁装备负重前行,潜心技术研发,逐步掌握核心科技,并先后填补多项空白,实现了中国盾构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让国产盾构从“装备中国”发展成“装备世界”。
3奋斗丰富品牌内涵向上滑动阅览
新时代工程师的模样
两年前,我申请对挪威桥技术团队进行随行翻译,上级的回复是:同意。但我必须以特殊队员的身份编入团队。
挪威桥是中铁山桥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发达国家中标的最大海外工程。它的涂装体系具有两个全世界要求最高的项点,关于它为数不多的报道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神秘、高端,甚至有点傲世独立。负责大桥技术的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直到我见到了首席工程师戴润达,那个时候,她正热衷于拍照,还给我看了她和儿子的照片,妥妥的辣妈形象。
然而,就在钢箱梁喷砂后,问题出现了。
喷砂等级不合格、表面盐分超标,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如何满足这个世界防腐的顶级要求,挪威方业主把难题抛给了山桥。
戴润达二话不说,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调集精兵强将,迅速展开工作,还给团队取了个很酷的名字叫“耀我国威突击队”。
我问她,“如此严苛的考验,品质用什么来保证?”
她指了指这儿,用心。
“向全世界证明中铁山桥的科研实力”这句话像一团火凝聚在每一个队员心中,他们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工作。在39.6度的超高温环境下、在蒸腾着滚滚热浪的试验区,他们一遍又一遍的调整、改进、再调整、再改进。我问她,“失败了这么多次,为什么没有放弃?”她说:放弃了,怎么能耀我国威!
是啊,支撑他们的是情怀吗?不,是工程师永不服输的态度,是工程师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勇气。这,就是新时代工程师应有的模样。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挪威桥业主给他们竖起的大拇指。这是为中铁山桥的工程师团队点赞,这是为中国桥梁的实力担当点赞。
那一刻,我看到了,这个拥有年造桥历史的民族企业,正划破中国制造的迷雾,走向世界。
那一刻,我才深深地感受到:原来我们不仅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新时代,而且能推动世界的新时代,那就是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去解决世界难题。
然而工程师也有动情的一面,10月23日,当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的那一刻,有一位年轻的女工程师落下了激动、幸福的泪水。
七年前,她24岁,刚和男朋友订婚,准备当年年底结婚。然而,一声令下,她被派往珠海参与港珠澳大桥的设计。这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代表当今世界最高造桥水平。能够参与如此重大的世纪工程建设,她满心期待,但面对即将到来的婚期,她对男朋友说,“等我!”
珠海与秦皇岛相隔公里,他们每三个月才见一次面,有时甚至连半年也见不上一面。每天的电话联系不是“你好吗?”而是“你什么时候回来?”
女孩对男朋友许下的诺言变得遥遥无期,但她也曾用铿锵的誓言许下铸就经典的初心——把港珠澳大桥打造成一座世界桥梁的典范!
这是一个桥梁人的初心,也是一个百年国企的初心与使命——传承民族工业血脉,打造民族工业品牌。这个桥梁强国的梦想一直在她的心头澎湃着、激荡着……
她见证了世界首个焊接机器人的诞生,她见证了中国桥梁问鼎世界桥梁制造的最高水平,她见证了中铁山桥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的迈进。
然而木棉花开了一年又一年,那个远在千里之外的男朋友还在等她吗?
她想轻轻的告诉你,他们幸福的在一起了!
那个年轻的女工程师就是我,在中铁山桥,和我一样有着基因传承的工程师还有很多很多。你一定会问,身为工程师在这样的时代,你们能做些什么?当今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工程师,并且一定能够产生伟大工程师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实干,并且一定能够产生实干兴邦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品牌,并且一定能够产生中国特色品牌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我坚信我和我的同仁们仍抱有理想,从而挺起民族工业的制造脊梁,推动中国桥梁的科技进步,打造世界桥梁的中国品牌。
朋友,今天,你是否看见了工程师的模样?
中铁山桥张璇发表了题为《新时代工程师的模样》的演讲。故事中“一带一路”重点工程挪威哈罗格兰德大桥的女工程师戴润达,带着她的“耀我国威”突击队攻克世界顶级涂装难题,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制造出世界顶级桥梁。同时,作为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女工程师,演讲者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她为了世纪桥梁的建设,推迟婚期数年,舍小我,为大国,拼搏奋斗、青春建功。
4奉献传递品牌温度
微电影《一封收不到的家书》,主要讲的是一位中铁山桥道岔营销人员给意外过世的父亲写的一封家书。主人公在父亲车祸去世后强忍悲痛,很快又开始为了企业而在现场奔波,他和父亲分享在青岛工作的酸甜苦辣,深情回忆父亲到青岛看望自己的场景,一字一句引人泪目。虽然这封家书父亲永远收不到,但是主人公热爱工作、奉献企业、有情有义的形象却成就了企业品牌的温度。
5产品承载品牌价值向上滑动阅览
闪耀在“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国之重器”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的张靖。今天,今天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品牌发展的故事,在正式开讲前,先让我为大家讲一个关于桶装水的故事:
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几乎家家户户的楼顶上都装着多个大水箱,居民们用来储存日常用水。水箱里的水由专门的送水车收费送上门,一箱水的价格高达0-黎巴嫩镑,约合人民币一两百元。但这种水只供日常洗漱使用,饮用水还需额外花钱购买。每个月用水的花费要占到普通居民月收入的三分之一。
黎巴嫩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山地占国土面积的一半,其实在黎巴嫩的山顶就有饮用水源,但因地型环境恶劣,缺乏引水技术,导致这些珍贵的水源只能白白流入河海。年,黎巴嫩政府决定建设“大贝鲁特”引水工程,以解决首都居民的饮水问题,然而贝鲁特地区地形复杂,沿海山脉底部都是喀斯特地貌,山体岩石坚硬,地质高风化、断层多,想要建造饮水工程,就必须在这种地质条件下打穿隧洞。受制于地质环境,隧洞直径只能允许3.5米。当时,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如此小直径的掘进设备,这满心欢喜的贝鲁特居民们又陷入了等待忧伤···
消息传入国内,一个建立不足5年的年轻企业开始了技术攻关。他们的目标很单纯,就是为了让这个饱经战火国家居民告别昂贵的桶装水,喝上甘甜的山泉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3月2日,在当地居民的见证下,这个年轻企业的设备缓缓破岩而出,宣告了黎巴嫩贝鲁特居民正式告别桶装水。贝鲁特市民激动地称赞道:将水送入每一个房屋,每一间公寓,让我们免受缺水之苦,这不仅是中国来的设备,还有中国来的人,都做了非常了不起的工作。黎巴嫩政府还将两台施工设备,分别起名为丽雅和雅斯米纳,分别代表着慷慨、正直、开放和勇敢、果断、活力。
故事中,那个让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居民告别桶装水的年轻企业就是年组建的中铁装备,而这些逢山开路的钢铁巨龙,就是我们的主营产品——盾构机。可不要小瞧这些钢铁大块头,09年以前,这些装备的核心技术可是全部掌握在国外公司的手中,设备几乎%靠进口,一台设备少则一两个亿,多则十几个亿,中国的施工企业可没少受这些设备的“洋气”。
经过九年的艰苦创业,中铁装备实现了当初的目标,不仅造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盾构,还实现从“追赶者”到“伴随者”再到“引领者”的转变。年11月,中铁装备成功收购德国维尔特公司硬岩掘进机及竖井钻机知识产权,成为当时世界上能够独立生产硬岩掘进机的三大企业之一。年10月,中铁装备自主研制的矩形盾构机首次出口新加坡,开辟了国产矩形盾构机走出国门的先河;年3月,中铁装备出口以色列的首台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成功下线,并一举创下6台的最大出口订单纪录。
截止目前,中铁装备的产品遍布国内40多个省市地区,并远销意大利、新加坡、马来西亚、黎巴嫩、以色列、越南等16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占有率连续六年保持国内第一、世界第二;如今,“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的中铁装备已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靓丽名片,我们正朝着“世界第一”的目标大步迈进着,梦想从未如此接近!
年,在以“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携手让河南出彩”为主题的外交部全球推介活动中,中铁装备作为河南自主创新代表企业自豪而庄重的向全世界推介了“装备造盾构”。
从一锹一镐掘进隧道,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用中国自主研制的隧道掘进机成倍地提高掘进效率,再到实现隧道掘进机技术的国际领先,中铁装备用坚守与创造为中国在国际高端设备市场上赢得了更大的话语权,拓宽了企业的“朋友圈”,推动了“中国造”盾构从走出国门到惊艳世界的华丽转变。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不仅是承诺,更是企业的情怀与担当。年,习总书记在中铁装备视察期间,提出了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号召我们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四年来,装备的全体员工们始终铭记总书记的嘱托,不断抢占国际技术制高点,创树国际品牌,并“以成就人类美好出行的梦想为使命”,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隧道综合服务中为世界的隧道施工提供着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不仅让“中国造”产品赢得了世界的认可与尊重,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国企力量!
依然记得我们用16台盾构造性地解决新加坡施工难题后,当地居民的激动与业主单位对来自中国设备的认可;依然记得,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民众喝上自来水时对中国工人那一声问候与感谢;依然记得以色列特拉维夫红线项目施工时,中铁装备创造的行业奇迹,让这个规划地铁60年的城市实现同行地铁梦想。迪拜、多哈、阿尔及利亚、意大利……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闪耀着中铁装备的“国际蓝”,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赞誉这有担当的“中国红”!
早些年成为“中国名片”的中国高铁,让全球看到了“中国速度”。现如今,作为“中国品牌日”起源的中铁装备用创造性的技术、颠覆性的设计,打造了全新的“中国品牌”展现给世界,无数个走出去的梦想正变为现实,“装备造”盾构正实现着从“装备中国”到“装备世界”的梦想。我们将继续发扬“一往无前”的盾构精神,用创新的力量重塑中国制造新形象。
中铁装备张靖发表了题为《闪耀在“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国之重器”》的演讲,讲述了中铁装备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征程上取得的新成就。通过“国之重器”让黎巴嫩首都市民告别昂贵的桶装水等具体案例故事,展现企业践行“三个转变”所取得的成就,让“中国制造”因“中国盾构”拥有了高端、智能的新内涵,彰显了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中铁工业始终坚持以专业塑品牌,以质量创品牌,以科技强品牌,以服务优品牌,以杰出人物形象促品牌,以媒介传播美品牌,通过讲好品牌故事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相信,此次全国品牌故事大赛将有力提升社会对中铁工业的认知感和认同感,让公司的文化及品牌深入人心。
据悉,本次大赛由中国质量协会主办、中国质量协会品牌分会承办,主题为“讲好高质量发展故事,传播新时代品牌强音”,来自制造装备业、钢铁业、建筑业、纺织业、服务业等行业的0余家企业参与其中。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jj/2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