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

这一年,黎巴嫩记录下我无悔的青春


文/凌涛

先来说一件惊心动魄的事。那天,王润泽和战友赴“蓝线”执行栽桩任务。这项联黎部队极其重要的工作,除了要在危机四伏的雷场通道内作业外,还随时处在以色列军人的严密监视之下。

偏偏说啥就来啥。官兵清理场地时,惊动了灌木丛里的一个鸟窝,惊慌的飞鸟触碰到离作业点仅一步之遥的以色列技术围栏。仅仅几分钟后,疾驰而来的2辆以军巡逻车“嘎吱”一声停在路边,几名以色列军人跳下车来,迅速成战斗队形展开,现场“火药味”有点浓。

不少人“懵”了,随行提供武装护卫的加纳营士兵也紧张起来。此时,王润泽从容走上前,一边亮出衣服上的联合国标志和中国国旗,一边用流利的英语向前来交涉的以军士兵解释。

得知是场误会,以色列军人很快解除了情况,友好地挥手离去。事后,分队领导表扬他“敢于担当、随机应变”。

“蓝线”是联合国划定的黎以临时停火线,“蓝线”栽桩就是通过竖起标有“UN”字样的蓝桶,把这条和平之线从地图“画”到现地。

当时间的脚步踏进5月,我第15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任务期已临近尾声。回首来时路,90后下士王润泽心里特充实,“获得感”一数一箩筐。

鲜有人知的是,王润泽入伍前仅有高中文化,英语成绩并不咋地。利用出国维和的机会,他背单词、练发音、学语法,拜分队翻译官为师,还抓住一切对外交流的机会进行“现学现卖”。几个月下来,他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多次圆满完成翻译保障任务,还担任联黎乒乓球公开赛裁判,成为小有名气的“战士翻译官”。听说儿子能和老外交流自如,父母有些“没想到”:神了,这小子长出息了!

让人“没想到”的事还有很多。王润泽的专业是驾驶员,属于资深“老司机”,然而走出国门后,他越来越“不务正业”了。维和工作点多面广,所需专业繁多,要求一个人顶几个人干。分队推开“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他第一个举手报了名。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跨行学新专业,谈何容易。第一次学焊工,他从师傅赵世鑫那里讨到几句“口诀”后,操起焊机就开干。结果可想而知,不仅焊接失败,手臂还被烙铁火花烫出了几个水泡。赵世鑫语重心长地引导他:“学技能,可不能简单地‘照葫芦画瓢’,而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步骤,学会严谨求实的职业精神。”

被醍醐灌顶的王润泽沉下心来,从基本原理、动作要领、注意事项等学起,一番苦干巧干,终于学有所成。凭着这股“钉钉子精神”,他又先后学习电工、泥水工等专业,都学得像模像样,逐渐成长为连队骨干,还被“提升”当了副班长。

最令大伙佩服的是,王润泽不光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连玩也玩出了“名堂”。从小酷爱街舞的他,和两名战友编排的舞蹈《新白娘子传奇》,先是在分队中秋文艺晚会现场火了一把,接着又通过层层选拔,登上我国驻黎巴嫩大使馆新春招待会的舞台,在多国政要、众多国际友人面前大放光彩。

“获得感”的背后,除了个人努力外,还得益于一方育才兴才的热土。自去年5月下旬部署到位以来,分队党委针对维和特殊封闭环境和青年官兵特点,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帮助官兵进行“维和旅程规划”,广泛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每月评选“维和之星”,倡导“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的读书健身活动,积极培塑阳光心态。一时间,分队官兵勤学苦练、你追我赶,呈现千里马竞相奔腾的生动局面。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在梳理维和工作时,王润泽再次以这句话鞭策自己。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不少战友的心声。一年以来,年轻的维和官兵们不仅圆满完成维和任务,更在维和战场上找到了青春的意义,收获了成熟。









































白癜风怎么样治疗
贵州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jj/268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