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萤火虫 > 萤火虫的天敌 > 冲刺高考名校联考10篇作文及范文
当前位置: 萤火虫 > 萤火虫的天敌 > 冲刺高考名校联考10篇作文及范文
一、
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
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于斯,长于斯,你对中华文化怎样认知?
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伦等其他文明,只有华夏文明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他说“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力”,“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
英国学者罗素于年来到北京大学做了两年的客座教授,他预言中国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一场极端暴力的革命,然后认识到暴力不能带来和平幸福,进而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文明的优点,重新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另外一次很伟大的文明。
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振华中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完成写作
1.写一篇演讲稿,向来你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
2.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
3.写一封信,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述你对“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本作文题综合了去年新课标II卷的考察特点,难度也与基本与高考作文难度持平。学生首先需要从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然后在特定情境下加以发挥。学生需要仔细审题,严格按照要求写作,如第一项看似好写,但考场上肯定会有学生单纯介绍中华文化,而忽略了“特殊生命力”句,这样只写对了一半,也属偏题的一种。近来作文中实用性文体考查较多,倡议书也是最近各大学校考查较多的文体之一,学生需要记好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与写作格式,避免作文硬伤。笔者以第一项为例作文如下:
海纳百川,卑以自牧——关于中华文化特殊生命力的演讲稿吴韵汐/文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欢迎各位不远万里来到振华中学,来感受中华文化别具一格的魅力。我是振华中学的一名学生,非常荣幸能在此发言,我的演讲题目是《海纳百川,卑以自牧》,希望我挂一漏万的介绍,能让大家对中华文化以及其特殊的生命力有初步的了解。
关于中华文化,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说:“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此言得之。在浩瀚无垠的岁月里,中华文化薪火相传,走过许多次繁华盛世,也历经许多次烽烟浩劫。上下五千年间,炎黄子孙将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从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从诸子百家,到儒释道三教合流,浩如烟海的书籍里,沉淀了无尽的日落月升与朝代更迭。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辉煌灿烂的文明或败给战争,或败给时间,或败给自己。而中华文化却在无数次灾难面前愈发坚韧、强大,甚至以兼容并包的姿态,将灾难谱成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中华文化何以如此坚韧,任凭岁月的千磨万击依旧岿然?其原因有很多,我想,排在首位的原因当是包容并蓄的内核,犹如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至柔方能至刚。
国家有境,而文化无疆。虽然清朝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文明始终在微笑着容纳各种外来文化。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人才济济,百家诸子在此激烈争辩,众多学派犹如漫天星斗熠熠生辉。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从中国第一座寺庙——洛阳白马寺建成开始,佛教便在华夏大地上落地生根,以至后来形成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壮观画面。沧海不涓细流,中华文化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包容天地万象,方能古老而不失鲜活。
其次,这得益于炎黄子孙血脉里的坚毅与风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张载如是说。这是千古以来多少读书人的立身准则,文明的血脉得以传承,离不开那些为国为民付诸终生的仁人志士。抗日战争爆发之际,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学校在炮火烽烟中跋涉万里,先是迁至长沙,而后又迁至昆明。三所学校组建成的西南联合大学以“刚毅坚卓”为校训,任凭耳边炮火轰鸣,依然坚持将文化的火炬传承下来。他们,便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艰难苦恨磨砺了中华儿女的心性,那些不曾打倒我们的,都让我们更加强大起来。
兼容并蓄的内核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坚毅风骨成就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而中国人从未因此而得意自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训诫始终铭刻于华夏儿女之心。《周易·谦卦》有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中国人有傲骨,更懂得谦卑。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才愈发璀璨生辉,得以穿越千年岁月明照万古人间。
我相信,在未来的风云变幻中,中华文明一定会继续千秋流转,万代传承。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二
各有绝活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漫画材料,先观察画面,分析寓意。漫画分为两幅,第一幅是一个身材高大强壮人大力士正在举重,第二幅是一个矮小的人在举重的横杆是那个做运动。可以看出两人身体条件不同,各自擅长的事也不同。再结合题目《各有绝活》,不难推知立意:从两个人各有所长的角度,可以写根据自己的特点,做适合自己的事;从矮小的人的角度,可以写找到适合自己的事,化劣势为优势;从在举重杆上做体操的角度,可以写善于打破常规,或善于借助外物。1、走出符合自身个性的成功之路。2、弥补不足,化劣势为优势。3、善于打破常规。4、善假于物。1、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主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不得不说是他那“不佳”的容貌促成了他“上佳”的表演。找到适合的路,劣势也会变优势。2、我们都想跟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一样,但问题就在于英雄们都是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独特、才华让他们脱颖而出,这才是他们成为英雄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实就是,我们没法通过照搬英雄来实现成为英雄的梦想,要想成功,我们必须找到自己的特点,活出自我,凭借个性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3、那些仅仅循规蹈矩的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泰戈尔4、秦晋之好,秦穆公力挺重耳回国称王;鸿门之宴,张良力助刘邦脱离险境;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就帝室之霸业。古往今来,多少的丰功伟业,无不是在外物的帮助下稳固壮大。把握自己的优势,善于借助外物,千秋伟业也许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美梦。开头概述漫画内容,概述自己的观点:智者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善于借助外物,化劣势为优势。接着引用《劝学》中的名言,论证善假于物的重要性。写大自然的启迪:藤萝借助树木得以登高,向导鱼帮鲨鱼清理牙齿……。然后写人善假于物是一种智慧,举浙江义乌小商品城买断“中国梦年画版权”,借力宣传自己;华为5G网络的研发借助的无数科研人员的努力。接着写善假于物的条件,要清楚自我的优缺点,明白要借助什么,比如改革开放;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才能成功,比如一带一路。最后重申论点。化劣为优
有人说,优势就是优势,劣势就是劣势,这两者混淆不得。然而我认为,两者不是混淆不得,而是最好能将两者混淆,来一个郑板桥式的“难得糊涂”,相信收获定会不少。漫画中身材矮小的人,如果要跟大力士比举重,那自然是非惨败不可的。然而他却很智慧,利用自己的特点,在举重横杆上练起了体操,结果不言而喻,一定会吸引众多的眼球。为什么呢?他成功地将劣势转化成了优势。如此看来,劣势即优势,确实有一定道理。毋庸讳言,没有人会喜欢劣势,因为劣势意味着缺陷,事事不顺利,要付出努力,经过不少的磨难,才能成就自我。优势的吸引力是勿庸置疑的,它能使你更容易成功。然而你不可能时时顺利,处处处于优势,因此在面临劣势时候,你的心态、你的做法是获得成功的重要筹码。著名作家张贤亮也是个把劣势变成优势的大师。他提出了出卖荒凉的理念。将大西北的沙漠、古堡变成了影视城和旅游观光园。以前一钱不值的荒凉成了滚滚的财富之源。劣势是客观存在的,但有时也是一种潜能和优势。充分利用你的智慧,努力地挖掘这种潜能和优势,土坷垃就会变成金疙瘩。就如一位哲人说的那样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学会从你的劣势里获利。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劣势也可以转变成优势,尽管某些方面不如人,但是可以想办法来弥补劣势。人生在世,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也应该相信自己的实力,毕竟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又有谁能相信你呢?内蒙古高原南缘,是新西伯利亚和蒙古国冷压南下的必经通道,这里以风大风多著称。当地有一段形容坝上风的话: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春天刮出山药籽,秋天刮出犁底层。风,是坝上的劣势,过去人们怨风、讨厌风。可是近些年,人们却把风这个劣势变成了优势,安装了大量的风力发电机,比比皆是的风力发电机成了坝上的一大景观。如今,坝上的风力发电机装机容量已达到一百多万千瓦,相当于一个大型发电站。“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劣势更能锻炼人,更能磨练意志,使你具备了获得更大成功的条件,这个劣势就变成了你自身的优势。而只要有了坚强的意志,无论是处于顺景还是面临逆境,都能游刃有余,不会怨天尤人,只会想着怎样克服这些困难,怎样把暂时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可是,让认识到优势即劣势,心理上并非容易接受,更别说在实践中能保持宽松的心态了,甚至,当自己处于劣势,他人却不断享受时,心理会产生嫉妒和不平衡,然而临渊羨鱼,不如退而结网,如果一直悲观自叹,自甘堕落,那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你的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要真正做到劣势即优势,还有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那就是你自己本身是一个上进的人,否则一切的一切都免谈。其实,在成功的路上,没有所谓的优势和劣势,把握好自己的条件和机遇,劣势就是优势。如果白白让机会溜走,那么优势也会变为劣势,甚至连劣势不如。如果把自身的不足之处转化为别人难以击破的独特优势,成功就不会远了。有的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其过于拘泥于自己的劣势,而不是想方设法地借势而上,把劣势转化为自己的优势,终日为自己的不足而苦恼,任由机会从身边溜走,这样的结果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失败。借势而上,顺势而上,借力打力,因势利导,这是不容易做到的,要有敏捷的思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就可以使事情向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最终走向胜利。所以,有了优势不一定就能胜利,面临劣势不一定就注定是失败,劣势还是优势,关键在于自身的心态和处事态度。三
广东高三二模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围桌共食是我国的传统饮食习惯。家人共餐或亲友聚会,许多人习惯用相互夹菜来表达情感。但年春天,广东、北京等多地卫生部门发出倡议,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为此,小武爸妈决定开始在家里实行分餐制,家人就餐,必须用公勺公筷从公盘里取食物。但爷爷奶奶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家人、亲朋之间,分餐而食不仅生分,也让人有被嫌弃的感觉。对此,居家正在进行高考备考的小武,陷入了沉思……请你以小武的身份,选择某一类长辈,就“公共生活与卫生安全”的问题,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命题背景
近日,由中央倡导,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央媒宣传推广,全国各地先后发起了“使用公筷文明用餐健康生活”的倡议,倡导使用公筷公勺,培养文明健康用餐好习惯,提高公共卫生水平,用“小公筷”带动“大文明”,用分餐制预防病毒传播。而在餐饮行业,一场新的“餐桌革命”也正在兴起。全国多地纷纷发布行动公约、出台举措,推广以分餐进食、公筷公勺为标志的餐桌文明。相对于人们普遍认同的公共场所卫生安全规则,一家之内的就餐难免有新旧观念的分歧与碰撞,所以,广东二模的这道作文题,既切应了当前的社会热点,也提供了可供考生思考辨析的空间。命题角度新颖,任务驱动明显,是一道挺好的作文题。审题分析
材料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背景情境叙述。先引出我国“围桌共食”的传统以及最近卫生部门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再设置情境:小武的爸妈决定在家里实行分餐制,爷爷奶奶却颇有微词,而小武陷入沉思。
第二部分,是写作任务要求。明确设置了身份与对象:以“小武”的身份,以“某一类长辈”为对象。也提供了写作话题:公共生活与卫生安全的问题。“某一类长辈”可以是父母辈,也可以是爷奶辈,准确来说,是“某一类”而不是“某一个”。
材料以小见大,透过家庭成员对分餐制、使用公筷的意见分歧,折射出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文明风尚之间的冲突,深入一点是探讨疫情对新型社交规范与人际安全距离的影响。在一家之内,小武的父母是新的文明就餐方式的拥护者和倡导者,爷爷奶奶是代表传统就餐方式的反对者,而小武应定位为理性的观察者和思考者。
本作文题的写作指令很明确,考生要特别注意。写作身份是高三学生小武;写作对象是“某一类长辈”,这里指爸爸妈妈们或爷爷奶奶们,;写作议题是“公共生活与卫生安全”问题。
行文时,可以需要重点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分餐制是在什么特殊背景下提出来的?为何要倡导和推行分餐制?
第二,小武的父母为什么要决定实行分餐制?有什么意义?其实质是什么?
第三,爷爷奶奶为什么会反对?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是什么?
第四,你认同哪一类长辈的观点,理由是什么?
第五,你不认同某一类长辈的观点,你如何说服他们?有没有其它更好的建议?
从文体来看,题目未做具体要求,写成议论文更佳,写成记叙文也未尝不可。可以写成一般的建言与规劝式文章,也可以写成书信体,相对而言,书信体使得身份和对象都已然明细,不失为明智之举。
此外,小武作为晚辈,面对长辈尤其是爷爷奶奶,应注意表达语气与方式方法,理性思考,得体表达。爸爸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否应该更充分考虑爷爷奶奶的感受?爷爷奶奶未能很快适应新型就餐方式,而“有微词”,是否情有可原?不宜过分指摘、苛责。
标题示例
部分来自高分作文,部分来自媒体时评
《文明用餐,避免“吃祸”》
《就餐方式,与时俱进》
《推广分餐制的难点和痛点》
《一双公筷树新风》
《小筷子里的大文明》
《文明用餐,是抗疫的好举措》
《分餐制,既是文明,也为安全》
《坚持战“疫”,“筷”意温情》
《分餐,不分亲情》
《“分餐制”吃出文明新“食”尚》
《“分餐制”,舌尖上的新风尚》
《“分餐制”,吃得更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请支持分餐制的常态化》
《在分餐制中感受文明新风》
《公共生活中的”筷”餐文明》
《分餐有些难,请一定支持》
《分餐不分情,公筷显文明》
《小小的改变,让生活更健康》
例文:分餐制“分”不掉亲情
——小武给爷爷奶奶们的信
作者:孟道君
爷爷奶奶:
你们好!
我和爷爷奶奶虽分属两代人,但我相信,情之相通,天下皆然。今天,我想借这封信,对你们说出我的一些心里话,这也大概是很多晚辈们想要说的共同的心里话。
我门都知道,年的春天这场疫情,阻隔了人们的交往,但阻隔不了彼此的情意。而这次爸妈倡导的分餐制,也同样分不了家人的亲情。是的,至亲之间的血脉相连,是任何疾病、灾祸都无法改变的。而后辈们对爷爷奶奶的爱,正如爷爷奶奶对我们的情,都不会因此冷却半分。
爷爷奶奶,我还知道,最近,二位对爸爸妈妈提倡的家庭分餐制有一些不解。我非常理解你们的心情。作为中国人,蒙受着千年饮食文化的熏陶,尊奉中国特色的进餐方式。餐桌碗筷于我们而言,不仅是普通的用餐器物,还承载着几代人之间流动的亲情。推杯换盏中,我们增进了交流;举箸夹菜中,我们涵养了家风;围桌谈笑间,我们融洽了亲情。
可是,疫情阴霾并未完全消散,在国家卫生部门的提倡下,这次突然要你们分餐而食,使用公筷,作为老一辈,你们有不解,有委屈,都是很正常的。你们也许在担心,我们信守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基本礼数,会被改变,原本流淌在家庭中的温情,会慢慢冷却。
爷爷奶奶们,你们请放心!滔滔江水不会因堤坝而停止流动,浓浓亲情也不会因分餐而分离。一张餐桌砌不下城墙,一双公筷挑不散亲情。我相信,温厚、智慧如你们,也终究会理解,会支持,这是顾大局,这是识大体,是特殊背景下的非常举措,你们也会理解爸爸妈妈响应国家号召、呵护家人健康的初心。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只有卫生安全了,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家庭温情。我敢保证,你们的担心不会成真,我们的亲情会有更好的维系方式。
不信,你们试着想一想,“禁鞭令”的推行,可曾让我们淡忘了除夕之夜围炉守岁的传统习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fz/8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