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延期一年的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正式开幕,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TIDF)创立于年,前身是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每两年举办一次,是亚洲最重要的纪录片影展之一。
第12届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TIDF)主视觉,从时间面向,呼应影展的核心精神「再见?真实」。今年TIDF的主视觉邀请设计师吠塔拉操刀,发想自美国前卫电影导演赖瑞?高谭(LarryGottheim)的经典之作《蓝色》(Blues,),内容记录一碗加了牛奶的蓝莓,从盛满直至一勺勺被吃光的过程,摄影机透过静止的景框予以凝视,演绎出时间流逝下物体的动静变化。该片收录于本次策划的「比纪录片还陌生:前卫的姿态」单元,赖瑞本人也将于影展期间赴台,他自言:「这是我第一部真正的电影,也是我后续作品的原点。」(Thisismyfirstrealfilm;alltheothersriseoutofthisone.)
延伸此类追寻动态影像本质的概念,主视觉以「纪录的原初点(origin)」为关键字,透过不同时序的蓝莓碗图像错落排列,结合明亮的蓝绿色与萤光黄产生视觉流动,让观者在具象化的时间中感受记录的纯粹。当图像延展并交叠,不只让《蓝色》的影像思考再度显影,也呼应了TIDF的核心精神「再见?真实」,辩证摄影机与被摄物、影像与时间、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
第12届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TIDF)于年公布「亚洲视野竞赛」、「国际竞赛」及「台湾竞赛」的入围名单,45部纪录片佳作,5月呈现。
TIDF台湾竞赛入围导演与初选委员大合照
每两年举办一次的TIDF自去年底()结束征件,共征得来自个国家与地区的作品,投件总数达2,件,历经两个月的初选过程,入围名单终于在记者会上揭晓。三位初选委员皆认为,入围的创作者们并不畏惧拍摄既有题材,而是找到独特的观点切入,在形式上拓展美学边界,延续人文精神,以多元丰富的内容为世界带来参照和指引的作用。
策展人林木材表示:「感谢这些投件的创作者,代表TIDF已经累积了一定的国际声望和信任。纪录片是一个自由奔放的电影类型,我们试图拓展这门艺术的光谱,让大家对纪录片有更深的认识。」本届的竞赛成果依然亮眼,台湾作品也表现不俗,其中吴梓安以《此岸:一个家族故事》入围亚洲视野竞赛,黄邦铨则以《去年火车经过的时候》同时入围国际竞赛与台湾竞赛。完整入围名单请见文末。
《去年火车经过的时候》
亚洲视野竞赛:多元稜鏡,映照在地景况
亚洲视野竞赛共收到件作品,最终选出15部入围影片,不仅包含日、韩、中、港、台与东南亚,更有黎巴嫩、亚塞拜然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将为观众构筑宏观且多样的亚洲印象。
入选的台湾作品《此岸:一个家族故事》是吴梓安对于实验电影的最新尝试,以影像材质呼应一个华人家庭的离散。谈论南韩慰安妇议题的《ThePregnantTreeandtheGoblin》,以及用讨论侵权和数位复制隐喻在地政治的泰国作品《TimesReproductionofDemocracy》等等,则跳脱传统纪录片的约束,转以独特观点进行叙事,凸显出亚洲视野入选作品不落俗套的创作倾向。
在众多长片中脱颖而出的两部短片《Ayana》与《DiaryofCattle》,前者跟拍志在骑马与角力等运动的吉尔吉斯共和国小女孩,反转刻板性别印象;后者以节制冷静的影像风格,观察生活在垃圾堆中的牛群日常。
《怀孕的树和哥布林》
国际竞赛:真实视界的美学拓边
本届国际竞赛有高达1,件作品参赛,入围的15部影片不仅在美学形式及叙事观点上具有丰沛想像力,题材内容也反映当代社会与人文景况,回应世界的种种现实面向。
《NoDataPlan》叙述菲律宾导演自己做为非法移民的心境,用第一人称视角带领观众进行一趟另类的美国公路之旅;以色列导演的《TheAshramChildren-IAmNoBody,IHaveNoBody》面对自身成长过程,被父母带至印度修行,但心中被教导的「恐惧」,却与家人和世界衍生出强烈的冲突。来自黎巴嫩的《Erased,___AscentoftheInvisible》,聚焦在「被消失」的失踪者,以后设方式辩证国家暴力与转型正义,自我实践寻找真相。《TheMakavejevCaseorTrialinaMovieTheater》追索当年塞尔维亚电影大师马卡维耶夫(Du?anMakavejev)于前南斯拉夫「电影黑浪潮」时期被禁的电影作品,却意外发现众人曾公开对影片进行文化批斗的残留录音,导演找来当事人们重听「声音档案」,探索自由与民主的真谛。短片《TheSasha》则把视角拉到外太空,用数位语言反思现代影像的永恒性问题。
《马卡维耶夫事件:影院里的审判》
台湾竞赛:影像作为见证,中新生代之声
台湾竞赛有部作品参赛,最终入选的15部作品中,导演们纷纷以影像提出探问,涵盖的题材丰富多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nghuochonga.com/lnfz/7389.html